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314)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姥姥说完不知又想起了什么,害怕的浑身发抖。

悠悠没办法,只好把埋起来的坛子挖了出来,收进了空间。

早上起来,洪水又上涨了。舅姥爷急的不行,私下里安排大舅妈去了周楼,让她在娘家找个院子。这一大家子,万一决堤了,到时候得有地方去。

舅姥爷接着来找姥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她。“妹妹,你放心吧,哥心里有数,都安排好了。你赶紧的收拾一下,到时候好搬家。”

姥姥发愁:“哥,咱人好说,喂的这些牲畜咋办啊,谁家能放得下这些牲畜。”还真是,三家的猪羊和鸡加在一起,得多大的院子。

舅姥爷也发愁:“咱家还好说,红英的娘家就在周楼,离的近,其他人家就更难了。不行就让大伙把猪卖了,现在都超一百斤了,离国家的标准,也差不了多少。俺这就去找领导,好歹让他们收下,让爱国他们用拖拉机拉到食品站卖了。”

舅姥爷说完就走了,公社的干部在这里的不少,去找他们想办法。可惜的是,韩屯村养的猪实在太多。再加上石庙村,两个村子加一起,得有上万头的猪,都是一百多斤,食品站实在没法收。

姥姥现在对悠悠的话深信不疑,她知道这次洪水很快就会退下去。再说,村里家家都存了好多的干苜蓿,足够各家喂牲畜的。

根据记载,七六年的洪水,唯一经受住考验的就是防台了。这次洪水后,国家给河滩里的村庄都增筑了防台,不仅面积大,而且还在上面建筑了房屋。

悠悠把这些情况都告诉了姥姥,姥姥看舅姥爷发急,就给他出主意。“哥,这些猪才一百多斤,卖了也怪可惜的,再说,各家都存了足够的饲草,只要熬过去这段时间就好了。

咱村的防台比大堤都高,不行就把各家的牲畜,先集中到哪里喂着。不过,咱们得赶紧的把猪圈盖起来,万一决堤了大伙也有地方去。”

舅姥爷听了,也觉着是个办法,赶紧去和其他村干部商量。结果就是,除了参加护堤的人员,村里的所有人都去防台上建猪圈。

老首长看见了,问清楚情况,大手一挥,就让用盖医院的砖瓦,先建猪圈。并让县武装部抽调人员,给村里帮忙。

有了砖瓦,村里的树木又多,加上抽调的民兵,防台的空地上,很快就建起了一排排的猪圈,队里的饲草垛也倒腾到防台上。

石庙村的人看到韩屯的行动,也慌了神,各自想法在防台上搭临时住所。县里的防洪指挥部的领导不干了,找到舅姥爷,拍着桌子说他蛊惑人心,涣散了大家抗洪的信心。

老首长比他有气势,进去就说了一句话:“我安排建的,有备无患。”

阳历的6月27日是农历的六月初一,大伙也顾不上过小年了,别说肉饺子了,就是韭菜馅的饺子,好多人家也没顾上包。

这两天知了猴出来了,大伙也没顾上抓,只有孩子们傍晚去摸几个,大人还没空给做,都忙着收拾家,准备着往外搬。

两个舅妈的娘家,都来了人,帮助舅姥姥和悠悠家收拾东西,不过为了稳定村民的情绪,舅姥爷没让往外搬。

韩屯村的生产堤,由于人力物力充足,抵挡住了一波又一波的洪峰冲击。可是7月2日上午十点,上游的生产堤决堤,洪水“呜哇”的咆哮着,顺着大堤下的塘子坑,一泻而下。

第241章 水灾(一)(30月票加更)

浑浊的黄河水,夹杂着大量的泥沙,一个浪头扑下来,就是十多米,浪头打着转,哇哇的响着,好像十几辆卡车轰鸣而过。

等韩屯知道消息时,已经来不及了,出村的道路被村前的堂子坑阻隔住了,不过暂时没漫到村里。

参加护堤的人员,顺着生产堤撤到黄河大堤上,继续保护黄河大堤。老首长也被困在了韩屯村,县武装部的同志始终陪着他。

这也是通讯落后造成的,前方决堤,就是开着吉普车,也没洪流快,大家赶紧把老首长转移到防台上,接着转移的就是韩德才家。

由于老首长的关系,武装民兵留下了一百多个。他们帮助大伙向防台上转移。先转移的是队里的猪、牛和仓库里的东西,把卫生室搬了过去,接着帮各家转移。

舅姥爷这次发挥了作用,他指挥着民兵,先把劳力少的人家转移过去,再帮着劳力多的人家转移。全村大转移,到也有条不紊,没发生一点混乱。

防台上的猪圈一家一个,另外又用木料,临时圈了个大栅栏,全村的羊都圈到了里面。各家的鸡都关进了鸡笼里,鸡笼放到一起,味道实在不好,暂时也只能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