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36)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直到今天,尽管药名改叫香附子,可人们还是习惯叫它索索草。可惜的是要想用它理气止痛,必挖出其身,三个根球一个比一个深。”

“鲁省是香附主产地,主要分布在黄河冲积区域,又称东香附,品质较好。春、夏、秋三季均可采,一般在春秋季采挖,洗净泥土,晒至八成干,用火燎去须根,置沸水中略煮或蒸透后晒干。也可用火燎后直节晒干。七十年代的价格在0.7元左右,后世因除草剂的大量应用,野生香附几乎灭绝,医用香附大多来源于人工种植。品质好的野生香附卖到千元的高价还经常断货。”

听完智脑的汇报,悠悠只有一个念头:发财了,人生处处有惊喜,今年喜事特别多。要是能把河滩里的香附都收购起来,偷渡到商城出售。在造福乡邻的同时,嘿嘿,自己大大地发个小财,悠悠的时空经商大业又多了一项业务。

回家的时候,悠悠把自己小篮子里的薯面秧倒给桂萍,收了满满一篮子香附子,非说是中药,可以卖钱。到家就跑去向爸爸献宝:“爸爸,我给您拾了一篮子中药。”

“还真是香附子,你咋知道它是药材?”爸爸拿着悠悠的小篮子,好奇的问。

“我用鼻子闻得,它有中药味。”

二爷惊奇地问:“这毛地梨子真能入药,值钱不?”

“能,不过得加工好了,这样处理不行。药材公司收购,一斤大概能卖三毛多钱,去公社医院问问就行。”

“吴医生,这东西好处理不?你会吗?”二爷听说能卖钱,也来了精神。

“好处理,用火燎就行,就是得仔细点,掌握好火候,你们挖了我帮着处理。”

“那可太好了,河滩这东西多得没法咋着它,没想到还能治病,挖出来既能卖钱又能除草。”

二爷感慨:“要不说家传的本领,你家悠悠才多大,就能认出中药来!俺们祖祖辈辈的看着,硬把宝贝当祸害。这就是有文化和没有文化的差别啊。”

悠悠爸不好意思的挠挠头,“二爷,您过奖了,我来这里这些年,不也没想起来吗?孩子这是凑巧了。”

下午,二爷一家齐上阵,姥姥领着悠悠也去了河滩。找到成片的三棱草,用抓撅(jue)挨着刨开,毛地梨子就被翻了出来。还真的不少,一下午二爷一家就刨了一大筐,姥姥也收获了一挎蓝,分别倒在队里的场上晒。

两家人开始了刨毛地梨子的大业,白天刨,晚上挑。把悠悠爸处理好的,一粒粒挑选干净。

二爷作出指示:“只选粒大饱满的,本来就是不要的东西。”挑好了一上称,还真不少,每人一天能刨十来斤。

爸爸瞅了个空,把二爷家处理好的50斤香附子送到公社医院中药房。医生和工作人员看了都说好,给了个特级价,每斤三毛八分钱。

听说家里还有好多,公社医院本身消耗不了。医院的领导给县药材公司打电话,说明了情况,县药材公司表示要专门派人来考察。

接过19块钱,二爷激动的手只哆嗦,悠悠疼的心只哆嗦。一公斤上千元的东西不到一元就卖了,让资深商人情何以堪。

二爷拿了钱,一溜小跑把悠悠舅姥爷拉到了卫生室,让悠悠爸爸将事情解释了一遍。还给舅姥爷提建议:“玉林,你晚上开个会,让咱村的空闲人都去挖,一天能挣三块多钱,以后再也不用发愁锄不尽的三棱草了。”

朴实善良的父老乡亲!二爷一家五口人,光是挖毛地梨子一天就能挣十五块钱。多挖十天就是一百五十元,赶上喂三头大肥猪了。

一个月能挣小五百块,这时的农村,家里有一百元的存款就是中等人家,伍佰元钱就是村里的富裕户了。

悠悠这才明白,二爷的威信不止来自辈分高,主要源自他胸怀宽广、心地善良,心里时刻装着乡亲们。

第24章 全村大动员

以往空无人烟的黄河滩一下子热闹起来,韩屯村大人孩子都去挖毛地梨子。人们顾不得天冷,从天明挖到天黑,有的人家中午饭都带到地里吃,趁天暖和多挖些。

河滩够大,野生的毛地梨子又多,成片长的随地都是。大伙自觉的分散开,不争也不抢,各家挖各家的。

近处的挖没了,沿着黄河往远处挖,远的跑出去有十多里地。等邻近的村里看见,打听清楚了,成片密集的地方已被韩屯村的人挖过了,村里的麦场上晒满了毛地梨子。

悠悠家爸妈没时间,昊昊得上学,姥姥和姥爷带着悠悠和迪迪,天天去河滩。村里的小孩子都在河滩上,迪迪和他们一起玩,倒也不误事。

虽然是散开挖,也没耽搁大伙说笑。大家的声音都提高了八度,几乎是用喊的。你一言我一语,笑声就没间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