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379)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王奶奶看到姥姥异常激动,孙万杰和王卫红两人都考上了大学,而且孙万杰的成绩全区第二,王卫红考的也较好。

孙万杰报的是京华经济系,王卫红报的是京都医学院,俩人的通知书都来了。

春节前,姥姥帮着石庙买了982头猪,共计157124斤,爱国舅舅又多了8000元的收入。大舅妈过意不去,提前给全家人都做了一件唐装袄,连孩子都有。

今年的春节热闹非凡,韩屯村进了腊月就分钱,每个工值2元,在全县最高了。

现在可以说,村里各家的存款都在五千元以上,半数以上在万元以上。就这卖鱼的收入还没分配,留着发展村办企业。

韩屯村的收入,宣传出去得在全国引起震惊。悠悠记得到八十年代中期,农村才出现了万元户。有的地方为了凑数,把家里养的鸡鸭都算上了。

村民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养猪,今年基本上每家都喂了二十头猪,每头猪收入一百五十元,光是养猪一项每家就收入三千元。

尽管家家都有存款,大伙勤俭节约的习惯没变,还是起早贪黑的干条编。出门换身新衣服,在家还是穿着原来的旧衣服。大伙的说法是:“旧衣服劲造,干起活来也放心,不用怕挂破了。”

不过各家的铺盖都换成了新的,原来分些棉花,都织布穿了,孩子做身棉衣都得算计着,哪有舍得做铺盖的。

今年分的棉花多,妇女们都忙着干条编,织布的少了,棉花富足,大伙就做了新铺盖。

妇女们聚在一起,谈的最多的,就是家里新做的被褥,用了多少斤棉花。

婕阁进了腊月就结婚了,她还是和父母住在一起。四个哥嫂都说了,以后父母的房子,归婕阁所有。

婕阁的婚礼相当的低调,他俩约好了,一块去公社登记,办完手续,俩人就回来了。家里给他们办了快二十桌的酒席,不过和别人办喜事相比,少了闹房的乐趣。

大伙的心里,到底是放不开,怕一句话不合适,给新郎造成心里负担。

二盼的对象又来商量结婚的事,还是被她奶奶给骂了回去。这次老太太换说法了:“国家提倡晚婚晚育,不到25岁,你别提结婚的事。你要是觉得不合适,俺还想招个上门女婿那。”

二盼婆家也没办法,只好等着了。他们确实舍不得提退婚的事,彩礼是不多,二盼的奶奶也同意退给他们,关键是二盼是远近闻名的好姑娘。

今年韩屯订婚的男孩子多,不过结婚的没一个。他们都不到法定婚龄,因此结不了婚,现在还没人敢先办婚礼后补证。

第292章 一起去北京

腊月二十八,二舅爱军一家和周胜英回来了。三舅他们也是这天回来的,全家就姥姥和悠悠是腊月二十九回家的。

妈妈和桂金的录取通知书,是腊月二十六到的,她俩成绩好,属于第一批录取的。

今年舅姥爷家的房子盖好了,房间宽敞,二舅和三舅他们都住在舅姥爷家。不过,吃喝还是在悠悠家。姥姥的代销点一天到晚的不断人,三舅妈回来就去帮忙。

三舅妈一个冬天,卖出去一千多件呢子大衣,只是这一样,就赚了二万元钱。谁帮她卖一件呢子大衣,她提给谁十元钱。

悠悠家原来的卫生室空了出来,成了孩子们的游戏室。姥姥在里面点上了炉子,房间里非常暖和。来买东西的人看见,都说姥姥惯孩子。

智萍和志新刚学会走路,俩人穿的像个皮球,跟在哥哥和姐姐后面,叽里咕噜的往前跑,跑几步准栽倒,倒了就使劲的啊啊,被拉起来接着跑,没一个哭闹的,非常的好玩。

舅姥爷在一旁看孩子,笑着骂他俩:“你俩个笨蛋,还没学会走就想跑,挨栽不亏。”

倒是志勇和志强两人,出去了两年,有些认生。不过一天过去,就和大家混熟了。有意思的是,他们兄弟仨人,都学会了一口东北话,动不动就秃噜出来一句:“你噶啥啊?”把孩子们乐的不行。

舅姥爷没事就看孩子,两个腿上一边坐着智萍,一边坐着志新。智茹倚在旁边,得空就爬到舅姥爷怀里,搂着脖子喊两声爷爷。大伙看见都笑话她,说她都大姑娘了还跟弟弟妹妹挣怀。

智慧就是烧着锅,手里也拿着一本书。她见缝插针的学习,舅姥娘看了,心疼的不行。看到实在劝不动她,干脆不让她碰家务活了,反正家里人多,让她安心的学习。

今年腊月二十八打春(立春),这一天,村里组织人破开了一个塘子坑的冰面,捞出来一万多斤鱼。基本上没往外卖,送给县里的有关单位,感谢他们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剩下的给大伙分了,每人五斤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