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408)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石庙村400多户,今年各家基本上都是养了20头猪,各家养的猪就是8000多头,要不是76年发大水黄河往北移动了500多米,他们村的那些河滩地,根本养不了这些猪。

石庙的九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也养了1000头的肥猪,和社员一样,是分两批养的。春节养一批,麦后养一批。

石庙村前面,每个生产队都建了一个大型的养猪场,九个养猪场一字排开,占用的是塘子坑边上的土地。

不过他们村的生产队,没有喂母猪的,养母猪是个技术活,没有合适的人选还真不行。

石庙村养的猪,不论是队里还是个人,都是援朝舅舅在给他们联系的猪仔。春节后买了猪秧子,现在都长到了二百五十斤以上。队里和个人的加在一起,接近1万头。

尽管韩屯村的肉联厂已经从他们村收了5000多头的生猪,还是剩下了近5000多头。

中秋节以后,韩屯村集体养的母猪,4月份产的600多头猪仔,也长到二百多斤了。

村民自己在麦收后,各家又养了十头小猪,到年底也能出栏了,加在一起,又是1200头。

石庙村麦后集体和个人养的猪,也近1万头。

到年底还有140天,韩屯的肉联厂,最多能消耗9000头生猪。今年光是这两个村,就得有6000头的生猪余额。

明年,肉联厂全年开工,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两个村子养的猪,还不够韩屯村肉联厂用的。

舅姥爷对他们说:“不知道你们算过没有,你们村里的猪,光是靠八月十五这几天,可是卖不出去。

我们几个算过账,你们村的猪,今年得剩下6000多头,一个十五能卖出去多少啊,一千头足够了。你们回去还是得想别的办法。”

他们也没回去,就在悠悠家的代销点西边的南屋里,商量了起来。现在,悠悠家代销点西边的两间南屋,快成了村里的公用房。

由于村里的办公室,在学校西边的防台上,离村子较远。大伙来找舅姥爷,习惯性的来悠悠家找,在这里就把事情说了。现在,悠悠家和舅姥爷家还是在一起吃饭。

商量到最后,他们决定,趁着中秋节,先把各生产队养的猪卖给县里的肉联厂。

各家养的猪,村里统一组织宰杀,每家2头,让姥姥帮着往外卖,十五卖不完,等到年底再卖。剩下的也有村里统一安排,按照韩屯肉联厂的用量,分配到各户。

第315章 羊毛衫

姥姥按照之前和悠悠商量好的数量,从八月初十开始,让他们每天送三百头的量。今年,大舅是不能帮着他们运了,舅姥爷就把“高高三”和志杰两个人借给了他们。

姥姥带着悠悠,又去了平城。每天早上7点,“高高三”和志杰就把猪肉送来了,石庙村每辆车都跟着两个帮忙的。他们进城就一块买了早餐,吃完后才来悠悠家的院子,卸了车就回去。

他们来时就把猪肉过好称了,第二天姥姥就把头一天的猪肉钱交给他们了。石庙村的会计每次都跟着,正好把钱交给他。

等到八点多他们回去了,姥姥就带着悠悠出去转。临水、洪城、平城三个县城被娘俩转了个遍。碰到合适的就买,主要是为了考察市场,看今年市场的变化。

不得不说,78年的市场比原来活跃多了,尽管还是计划经济,工业品和轻工产品依旧是国家统一供应。不过买卖农副产品的小商小贩多了,农贸市场规模急剧扩展。

黑市彻底消失,变成了公开的市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紧缺物资的倒卖,基本上是明码标价。

名烟名酒供货量加大,临水的百货大楼开始卖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不过依然得凭票购买。

各种布匹种类样式增加,特别是涤纶、涤卡、的确良、尼龙、针织等腈纶化纤布料,以结实不褪色的优点,深受群众的欢迎。

悠悠在针织柜台,头一次发现了成品的羊毛衫,虽然名称是羊毛衫,其实是腈纶的细膨体纱。简单的单色薄针织衫,胸前配上几朵艳丽的花朵图案,还是比较好看的。

男式的就是简单的鸡心领,不过在领边上多了一道白色的细线,也挺醒目的。

关键是腈纶的膨体纱,颜色鲜艳,还不褪色,不像现在的羊毛线,别说用水洗了,就是穿的时间长了,风吹日晒的,肩头和袖头,也自然褪色,显得破旧难看。

女式的腈纶衫每件18元,男式的20元,比纯毛线织的毛衣价格都高。就这,大家还挤在柜台上抢着买。

临水是地级城市,供货量大还好点。平城简直是出现了抢购的热潮,每天百货大楼一开门,人们就挤进去,直奔针织柜台,抢着买羊毛衫。抢到的喜笑颜开,抢不到的垂头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