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437)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老韩啊,我听说你们肉食厂的工资开到了150元,真的假的啊?”

“真的。”舅姥爷自豪的回答。

李书记哈哈大笑:“老韩啊,你可真是韩大胆,这要是搁以前,你这就是私分国家财产,该坐牢了。

不过,现在国家提倡发家致富,你算是给全县带了个好头。”

李书记的一句话,算是给县里的企业打开了枷锁,县肉食厂率先实行按劳计酬,带头给工人涨奖金,高的达到了上百元。

县印刷厂有样学样,跟着发奖金,接着是酒厂。县里的工厂因为奖金的数量,被人们私底下分为了三六九等。

全村1100亩小麦,5天的时间,就收完了,产量和去年的差不多。

韩屯村去年抢种的二百亩小麦,尽管没上土杂费,小麦亩产也达到了500斤。这些地被淹时,地里的大豆都开始结荚了,那可是上好的绿肥。

打完场,就把剩下的麦子分给了大家,每人360斤小麦。粮票发下来后,还是人均500斤粮票,500元钱。

比起去年年底的分红,这些钱不算多。可是大伙的干劲更足了,人力和耕牛都用上,仅三天的时间,硬是把1100亩的地,都种上了。

今年的麦收,张集公社喜获丰收,产量成倍的增长。使用韩屯村繁育的“齐麦一号”一代种子的27000亩小麦,亩产都达到了300斤。滩区的产量更高,平均亩产500斤以上。

张集公社共68000亩耕地,除了留下的春地,总共种了32000亩小麦。没用“齐麦一号”种子的5000亩小麦,虽然追施了氨水,产量才150多斤,不过比原来的不足100斤高了许多。

没种“齐麦一号”的生产队,那个后悔,关键是群众都抱怨村干部。今年他们早早的就行动起来,找县里和公社的领导购买麦种。

县种子站那个得意,他们今年可是香饽饽,各县的同事都来套关系,就是外地区也派人来买麦种。

按照国家规定,二代提纯种每斤0.45元,比集市上的小麦价格每斤高了0.12——0.14元。还补贴对等的粮票,用粮票买小麦,每斤0.17元,每斤小麦又多了0.14——0.16元的收入。

麦收以前,临水地区在张集公社,召开了小麦生产现场会,援朝舅舅在会上介绍了经验。各县当场就找援朝舅舅,要求购买麦种。

麦收后的实际产量,更是让全县疯狂。各个公社都来找援朝舅舅套关系,大家都想着提前买到小麦种子。

现在的人们,还没有原种、一代种、二代提纯种的观念。也是,“小白芒”和“大红芒”两个麦种,人们种了几十年,就没换过。

去年的一代麦种没人要,今年的二代种子大家抢着买。现在的人啊,可真是应了那句老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去年,只是韩屯一个村小麦产量高,大伙心里没底。因为大家都知道,韩屯村土质好,喂的猪多,土杂费也多,产量本来就高。

今年全公社都获丰收,特别是个别村庄,没舍得都用新麦种。两样麦子都种了,一样的土地,一样的管理,产量差了一倍还多。

鲜明的对比,让大家深刻的认识到了良种的重要。现在,人们达成了共识,“齐麦一号”就是好。

随着“齐麦一号”出名的,还有援朝舅舅,原来对他不服气的,现在也服气了。

原先各公社的领导聚在一起,就议论援朝舅舅走了狗屎运,老书记被洪水冲昏了头脑,他拾了个书记。

现在他们则说:“别看人家韩书记年轻,比咱这些老家伙强多了,不服不行啊。人家刚干一年,全公社的产量就翻了一番。”

还有人说:“不只是种地,听说他要求村村建服装厂,工人月工资都上百了。”

援朝舅舅的事迹被大伙传的纷纷扬扬,张集公社的所有村干部,麦收一结束,就催着援朝舅舅,要求上服装厂。

韩屯村因麦收停产的两个厂子,接着开工。服装厂这次新上了涤纶连衣裙,涤纶连衣裙在京都销量很好。裙子没了扣子,在背后多了条拉链,加工费还是依照缝纫部里的价格,每件0.40元。

第338章 开工热情高

李保国现在的生意可以说是遍布全国了,自打玉玉把牛仔服买进京都,其他的服饰也跟着进京,他在京都渐渐打开了局面。

各种服装和小商品又从京都流向全国,他在京都就是个批发商,没有零售的门市和摊子。

现在,李保国每个月服装的销售量达到了百万件,一件衣服挣一元钱,就是一百万。小商品每个月二十万袋,玉玉现在已经自称为:“百万富姐”了。

李保国是这样和姥姥说的:“姐啊,京都的水深,您兄弟我胆子小,别看我在临水算一号人物,进了京屁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