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498)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姥姥和舅姥娘、大舅妈她们,反复的商量收购手工品的事情,终于制定出一个详细的收购方案,姥姥交给悠悠打印出来。

对外的说法就是给香江的客户代收的,收购地点就在悠悠家的代销点里。各村的服装厂进出货都来韩屯,大舅妈把悠悠打印的宣传材料,发放给她们,让她们帮着宣传。

悠悠还真是低估了乡亲们赚钱的迫切心情,当天韩屯的妇女就回家翻箱倒柜,把自家备用的鞋垫、布鞋送了过来,家家一大包袱,少的也有十几双鞋垫和几双布鞋。忙得姥姥和舅姥娘俩人,连饭都没顾上做。

韩屯的收入在全县是最高的,不过妇女们拿着几十元钱,还是喜的合不上嘴。

“小老妈妈”更绝,她把自己的陪嫁门帘抱了过来,进门就嚷嚷:“悠悠姥娘,你看看我这门帘收不,虽然不是新的,俺这手工可是没比的,当年好几个村都拿俺这门帘当样子。”

悠悠看着她打开的门帘,保存的还真好,虽说不是新的,也得有九成新,绣工确实好。

姥姥做了难,要说收旧门帘,估计家家有。新娘的门帘,一般挂到生孩子,就收起来了,怕孩子扯坏了。

不过九成新的,还真没多少。好多人家有女孩子,女孩子大了,就给她们当门帘用了。

“小老妈妈”看姥姥犹豫,就爽快的说:“悠悠姥娘,你也别作难,你就给俺捎着,人家收你再给俺钱,人家不收还是俺的东西。”

宝山的奶奶看到了,回家把三挡赵芳的新门帘抱来了,还有三挡准备的陪嫁鞋和新鞋垫。

舅姥娘看了,就对她说:“芳芳这就要结婚了,您把她的嫁妆都卖了,这合适吗?再说了,就是卖的话,您也得让孩子自己来。”

谁知她理直气壮的说:“俺这是倒插门的女婿,又不用抱门帘。再说了,要这么多的陪嫁鞋,给谁看啊。咱村里的人,谁不知道俺家的姑娘勤快能干。

三挡就是来了,这钱也得让俺收着。你们等着啊,俺这就回家叫她去。”

第386章 分等级

结果,赵芳没来,宝山奶奶也没来,宝山的父亲来了。他把包袱系上,提起来就走,嘴里连连道歉:“孩子这就结婚,这些东西不能卖,你们多担待。”

这件事情,被村里人议论了好久,都说宝山奶奶做过了,哪有奶奶卖孙女嫁妆的,宝山的奶奶得有十几天没出门。

到了晚上,一家人在一块,对收来的布鞋,做了简单的包装,主要是分清型号和款式。

这么多的鞋放在一起,手工的优劣就明显的看出来了。特别是绣花鞋,绣工的差别立显。即使是男式的布鞋,做工也能分个三六九等。

这些具体的细节,还是让舅姥奶她们费心去吧。在悠悠的商城里,这个年代妇女的手工活,是从小练就的基本功,都能称得上优质品,后世人的手工活,拍马也赶不上。

到了第二天,石庙和周楼等附近的村庄,来卖布鞋和鞋垫的人就多了,每个人都带着个大包袱。

姥姥和舅姥娘俩人根本忙不过来,只好临时请来“老骡子”和韩道伟的母亲帮忙,她们俩比较清闲,算账又快又好,也敢说敢道的,不怕得罪人。

一连几天,都是这样,而且人越来越多,距离越来越远,看来到春节也消停不了。

姥姥就对她们俩个说了,每天给她们一块钱的工资,请她们长期的帮忙。她俩开始还不好意思,直到舅姥娘说不要钱就请别人了,她们才算把钱收了。

钱花的是真快啊,每天都是三四千的往外支,光是石庙村就四百多户人家,那家不存着十来双布鞋和鞋垫,一家就是三四十元,光是这一个村,就得近二万元。

现在是冬闲季节,自从悠悠家开始收购鞋垫和布鞋,各村的妇女,做布鞋和鞋垫的多了,赶集买绣花线和鞋面的也多了。

平城县梅庄村的妇女,带着布鞋和鞋垫来卖,姥姥也收下了。洪城县其他公社的人来了,也照样收。

“老骡子”和韩道伟的娘,两个帮忙的,还真负责,她们俩质量关把的比较好,账算的又快又准。难怪她俩在村里,是大伙公认的明白人。

还真亏了她们两个,质量把的严。通过收布鞋和鞋垫,悠悠知道了,农村人可不都是憨厚老实的,贪小便宜的大有人在。

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卖的大多是以前的存货。十几天过后,就有新作的了。一些人为了加快速度,质量就下来了。

鞋底纳的稀针大线,绣花专挑简单的花样,就连鞋垫也减了一层布。

好些人看到大型号的鞋贵一毛钱,就转做大号的鞋,其实比起小号的鞋来,大号的也费不了多少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