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540)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平价肉买不到只好买高价肉,春节期间,城镇的猪肉价格节节攀升,最高达到了1.50元。

农村卖猪难,城市买肉难,这就是运输跟不上造成的。

从八零年开始,国家调整了十几年没变的工资标准,而且允许发放适当的奖金。

城镇人口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跟着提升,对肉制品的消耗,大幅度增加。

虽说是刚过年,韩屯村的肉制品,订单比去年多了一倍。加上部队的需求,每天500头的产量,算是稍有结余。有胜男舅妈在,捎带着就能批发出去。

估计部队知道韩屯村肉食厂扩建,订单也得增加,反正就是不愁卖,整个八十年代,都是卖方市场。这也是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都发了财,成为暴发户的主要原因。

去年200头的生产量,就把韩屯村50岁以下的劳力都用上了。500头的生产量,扩大了一倍还多,劳动力成了大问题。

村里年前在石庙招收了部分临时工,过年的时候,村里好多人家的亲戚好友都找来,想进韩屯的肉食厂上班。

其实大伙都不乐意让亲戚来上班,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亲戚来了,得管吃管住,时间长了,诸多的麻烦就出来了。弄不好,亲戚变仇家。

再说了,大伙也不想自己的秘密暴露在别人的面前,现在的人们生活都比较困难,家里也就百元积蓄,有千元存款的人家,就算是富足户了。

第419章 招工人

这时候的人们根本不敢想像万元户是什么概念,更别说十万元户了。可是,韩屯村得有多半人家是十万元户。

村里人谁愿露富啊,每天招个亲戚住家里,时刻得防着,膈应不膈应啊。

可是,亲戚里到的,又不能不帮衬着。尽管心里不乐意,嘴上还得捡好听的说。

于是,大伙都给村干部提要求,让村里的干部给大家当挡箭牌。就近在周楼、石庙和向阳村,这些附近的村庄招工,回家吃住都方便。

村干部接受了大家的建议,主动征求公社里的意见,得到了领导大力支持。

向阳大队已经撤了,改成了向阳管区,管理的还是原向阳大队各村庄,管区书记由公社干部担任。

向阳管区把周楼、向阳和石庙三个村的支部书记,召集到一块,把韩屯在三个村招工的事情安排了下去。

这次招工,还是本着有宰杀技术的人员为主,年龄限制在20到40岁,总共招收80名工人。

工作时间还是恢复原来的两班制,早5点到下午1点,下午1点到晚上9点,8个小时工作制。

每月两天的假期,月工资50元。根据产量加发奖金,奖金最多不超过20元。这比正式的国家工人工资都高,在八十年代初,算是高工资了。

现在的学徒工,国家刚提的工资标准,头一年34.50元,第二年定级39.50元。以后,每5年长一级工资,级差5-7元。

村里一日三餐都有供应,自己掏钱买着吃,不过得回家居住。

招收的工人,经考核合格后试用。试用期一个月,试用期间,工资和正式工一样。

听说韩屯招工的条件后,各家的亲戚都消停了。现在的人们还是相信政府的,他们都说:“韩屯村招工,公社里说了算,连韩屯的支书都不当家,别说是自家亲戚了。”

向阳、周楼和石庙村的小青年,都兴奋极了。特别是石庙村的人,年前在韩屯帮过忙的,优先录用。

一个星期的时间,80名工人就招好了,加上原来的60名工人,肉食厂的工人达到了140人。

这次扩建的厂房,比原来的还多,路北的20亩防台,除了村里的医院用了三亩地,其余的地方,都盖成了厂房。

一排排高大宽敞的厂房,和农村的住房相比,特别的显眼,给人一种信服感。

厂房建好后,就开始安装机器,不光是生产机器,还有锅炉、发电机组、冷冻设备。就连变压器,都换了大型的。

原来的变压器,专供村民生活用电,以及服装厂、养猪场和学校等其他用电。

光是这些机器设备,村里投资了300多万元。这些钱对韩屯村来说,不算什么。这两年,村里的集体积累已经超千万。

可是,在八十年代初,三百多万元的资金,别说公社了,就是在县里,也是大的投入。

进入农历的二月,李专员就找姥姥买红富山苹果苗。有了去年的实例,今年的新增果园面积达到了二万亩。

娘俩在临水住了十多天,才把120万颗苹果苗,全部交接清楚。为了给这些树苗找个合理的渠道,姥姥特意安排罗新华托运来大批量的食品。

托运的食品装在大型的包装箱内,悠悠也把苹果树苗装在包装箱内。在库房转换过来,食品变成了苹果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