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554)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悠悠开车带着姥姥,每次都是大采购。先买鸡鸭鹅,再买鸡蛋鸭蛋和鹅蛋,临到散集的时候,再去买猪肉和羊肉。

几家卖肉的看到悠悠娘俩,都高兴的不行。主要是娘俩来了,基本上都给他们包圆,他们也主动的降低价格,便宜一毛钱。

因为姥姥在外面买猪肉,还给舅姥爷赚取了极好的名声。张集公社的人,大部分都认识悠悠的姥姥,知道是韩屯村支书的家人。

卖肉的提起来就说:“大家都不明白韩屯为啥不分地,那是人家支书领的好。村里开着那么大的肉食厂,天天杀几百头的猪。

可是支书自己家,都是在俺们的摊子上卖肉,那次都是几十斤的买,每天得合好几斤肉。

光是自己家买的都吃不了,肯定不会沾村里的便宜。就是得这样的村干部,才能领的起来。

摊上这样的干部,韩屯村的人,是有福气了。好几年了,一个工都是2元钱,村里人比城里的干部挣的都多。

听说他们村里,顿顿吃白馍,连馍都不用蒸,在村里的食堂换馍吃,天天都吃肉,咸鸭蛋都是用大缸淹,那家都淹五六百个咸鸭蛋。

看人家村里,电灯电话,电犁子电耙,连自来水都接上了,要是再盖上楼,还真到了共产主义。”

第430章 收割机

很快就到了麦收季节,八一年的麦收,应该是广大群众最高兴的一个麦收。

自打种上小麦,土地就分到了各家各户,大伙攒足了劲,把小麦管理的特别的好。老天也给力,风调雨顺,因此今年的小麦长势特好,一片金黄。

不过还是有区别的,同一方麦田,有好有差。那些懒汉和缺劳力的人家,小麦比相邻的地块,明显的矮一截,麦穗也小的多。

特别是一些村干部家,他们平时不干活,家里的孩子也没出过力,好多不会种地,又拉不下脸问别人,庄稼就比别人差的多,背地里没少受村里人的指点笑话。

麦收前下了一场透雨,人们迅速的行动起来,在麦地里套种上大豆和夏棉。收麦的时候,还没露头,也不用怕压坏了。这样麦收后,就不用抢种了。

麦收期间,人们每天早上不到五点就起床。天刚亮就到了地里。男女老少齐上阵,一个早上,就能割二三亩地。

早饭都舍不得回家,让家里人把饭送到地头,趁着吃饭稍加休息。妇女把割下来的麦子打成捆,男劳力往场里运。

头一年单干,有地排车的人家不多,大家就用胶轮车推。给自家干活尽量多的往车上多装,给队里干活却是能少装一点是一点。

麦场里老人和孩子帮着摊场翻场,另外就是看着自己自家的麦子,别和其他的人家弄混了。

也有穷的连胶轮车都买不起的人家,就等下午借别人家的车子,这样麦子在地里晒干了,容易掉麦粒。因此大家都是在早上割麦,上午就把麦子运到场里。

缺少劳力的人家,不是找亲戚帮忙,就是求靠邻居。公社里麦收前就让各村统计,麦收期间组织工作人员,给缺少劳力的人家帮忙。

割麦还好说,关键是打场,分到牲口的人家,就轻松多了,套上牲口就能压场。没有牲口的人家,只能是用人拉石磙。

关键是石磙也少啊,一个队就那几个石磙,不可能一家一个,分队的时候,就是按亩数分的石磙,几家伙着一个石磙。

牲口得歇着,石磙不用歇,再说了原来在队里,也用人拉石磙,人们对拉石磙倒是习惯了。

可是这和在队里时不一样,在队里的时候,没有在中午拉石磙的。现在人们专门趁着中午压场,这时候温度高,麦子干燥,容易脱粒。

正中午的毒日头下,拉石磙可不是个好活,又热又累,即使是壮劳力,也累的够呛。

因此,割麦是各家分开进行,打场大部分都是两家合伙干,还有三家合伙的。

有个牲口就轻松多了,单独的一家就能打场。妇女和老人都能牵着牲口压场,其他人跟在后面翻。

韩屯村今年,谢绝了公社和县里的人帮忙,轻松的完成了麦收。可是韩屯村开镰(收麦的第一天)的那天,公社和县里的领导,还是都来了,他们来看韩屯村的农机作业。

两台收割机过后,齐刷刷的麦子到地,接着就被拖拉机运到场里。麦场里两台脱粒机呼呼作响,碎麦秸和麦糠往一旁飞扬飘落,干净的麦粒从前面喷出好远。立刻被守在两旁的人们,摊晒到场里。

韩屯村的小麦长势好,可以说是撒土不落,根本没法套种。上午收割完的麦地,妇女和老人孩子在地里捡一遍漏下的散麦穗,下午就用播种机,把大豆播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