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560)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韩屯村和别的村庄不同,在悠悠一家人的带动下,村里的孩子多少都会几句英语。

特别是迪迪,没事就带着村里的孩子说英语,他经常给村里的孩子讲京都见闻,说的最多的就是外国人。

外国人的模样,外国人的服饰,外国人的行为举止,当然还有外国人语言。他说起英语来,学的惟妙惟肖,满口的英语一串串的往外冒。

村里的孩子,若是论认单词,不一定有几个高中生多。若是论口语,那还是孩子们说的利落。

这也是后来,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主要原因。孩子学习外语,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韩屯联中的老师,知道悠悠家的英语水平高,早早的把初中的英语课本给找来了,交给了村里的孩子,让他们在假期期间,提前学习。

村民听说初中开设英语课,都托姥姥给孩子购买录音机,趁着智慧姐在家,给孩子录好磁带。

现在收录机县城的百货大楼就有卖的,不过村子里的人习惯了,还是喜欢找姥姥捎东西,特别是贵重的物品,大伙都信任姥姥的眼光和人品。

临水地区收音机厂,部分收录机车间的改建已经完成。出去学习的首批技术骨干,也学成归来。

试产非常的顺利,首批收录机已经生产出来,经过了国家认证。临水收音机厂更名为临水无线电厂,取得了收录机定点生产资格,正在准备扩大生产。

经过试销,还是大的收录机受欢迎。喇叭多,音量大,操作简单,价格便宜,成了临水收录机的标志。

购买对象主要是城市的小青年,随着社会上学习英语热潮,《许国璋英语》成了青年人赶时髦的标志。

年轻人学英语除了去夜校,另一个途径就是自学。《许国璋英语》成为自学英语的法宝,不仅在于它的由浅入深,适度适量,主要是和它配套的磁带。

业余时间,年轻人凑在一起,提个收录机,放上磁带,大家围在一起学习。谁要是有个收录机,就能成为这个小圈子的领军人物。

年轻人好面子,想法设法都要买一个收录机,进口的收录机都在千元以上,国产的收录机600——800元,正好适合这些消费人群。

为搞活国有企业,1979年国家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利润留成的改革措施。

工人除了工资收入,每月都多了奖金收入,一般都是二十元左右,好的厂子比工资还多。

年轻人的工资加奖金,每月五十元左右。收入是不高,不过现在物价也便宜,每月的生活费十几元就可以了。

衣服贵的三十元,便宜的几元钱,再说了现在年轻人注重的不是穿戴打扮,注重的是内在素质心里美。

过分打扮的年轻人,往往被人看不起,被贴上不求上进、缺乏追求的标签,甚至被归类到流氓混混之列,人们见了都绕着走。

第435章 闲散人员

许多人的回忆录里写道,学习英语是八十年代初,年轻人装逼的不二法宝。放着英语磁带,拎个收录机的小年轻,个个意气风发。

装逼找的就是感觉,大型的收录机因为比较打眼,特别的受欢迎。

临水无线电厂生产的大型收录机,上市就被抢购一空。每台收录机盈利300元以上,在这么高的利润前,厂里加大了改建和培训的步伐。

现在的农村家庭,三间房子,中间是厅堂,靠北墙一个大条几,条几上通常摆放着象征家庭财富的物品。

客人一进门,就能看到展示主人财富的座钟、收音机。这个时候,由于刘兰芳的评书节目,收音机成为每个家庭的“座上客”。

最贵的大型收音机三十元,小型的随身带的不到二十元,一般家庭都买的起,像是韩屯这样买收录机的村庄,还真不好找。

农村里也有拔尖的人家,他们买电视也不会买收录机。其实韩屯村也是这样,现在村里几乎家家有电视,还都是18英寸的大彩电。只有家里孩子学英语的,才买收录机。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看到上初中的孩子买录音机,好多人家跟着给上小学的孩子买。

他们的理由更可笑:“迪迪就是在京都外国话听多了,自己也学会说了。俺买个录音机,天天在家放迪迪说的外国话,还能学不会。学校的老师都说,迪迪的外国话比老师说的都好。”

他们也不用智慧录磁带,直接找迪迪录。为此,悠悠只好找了本适合小学生的趣味英语教材,让迪迪读熟了,才给他们录制下来。

宝山奶奶不让给升初中的四栓赵萍和赵荷买,反而张罗着给宝山买了一个,她亲自保存着收录机。

她自己不会用,又怕宝山年龄小拧坏了,还得喊俩姐妹给开机,打开后就把她们撵出去,蹭着听都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