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607)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据他说,在他这学织袜的,现在好几个发展成了家庭织袜厂。织袜利润大,回本快,他们赚了钱接着购买织袜机,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市场也逐步放开,人们的需求增加。可是国家的生产规模,基本上没变,处于供方市场阶段,根本没有产品积压这一说。

罗新才的意识非常的超前,他拉着大卫照了好多的照片,说是洗出来挂到学校的宣传栏里。

罗瑞祥成了他们俩的专职翻译,和大卫聊的非常好,他拜托大卫回国后,帮他购买一些专业的书籍和报刊杂志。

家里没有英镑,吴馨儿大包大揽的把费用承担了下来。罗新才过意不去,把自己收藏的各种银元和金条都拿了出来。

大卫看到了,用录像机逐个的拍摄了下来。吴馨儿是个古钱币爱好者,她向罗新才提出了购买银元的要求。

罗新才还是跟着姥姥收购银元时放了一部分,他自己还没有收藏增值的意识,看到吴馨儿喜欢,当然乐意换些对孩子有用的英镑。

吴馨儿按照英国的行情,以单价10英镑的价格,向罗新才购买了500个银元。现在一英镑兑换人民币3.44元,等于是每块银元的价格34.4元,国家的收购价才5元钱。罗新才拿着吴馨儿硬塞过来的英镑,特别的不好意思。

“嫂子,您给说说啊,俺不能谁的钱都挣,那俺还是个人吗?”

姥姥劝的是他:“兄弟,她是按收藏价给的,你别不好意思了。”

王代娣爽快:“嫂子,俺不懂啥收藏不收藏的,要不是您带着,俺咱能想起来收这些东西。本来五块俺都快赚一半了,人得知足。”

她硬是按照五元的价格,给吴馨儿补足了银元的数量,弄得吴馨儿哭笑不得。大卫更是不明白,对王代娣直晃大拇指:“你和馨儿一样,都是东方好女人,讲信誉,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夸得王代娣红了脸,悠悠听得直捂脸,这洋鬼子咋串的词,有这么夸人的吗。

初五的下午,悠悠他们就回村了,今年村里从初六开始唱大戏。

在农村唱大戏是一项隆重的活动,逢重要活动或节日,请戏班唱大戏,是要遍请亲朋好友的。

从豫剧电影《朝阳沟》放映后,消失了好多年的老戏班子,相继恢复。在十年动乱期间解散的县豫剧团,也于79年重新组建。

传统剧目《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对花枪》、《秦香莲》、《小包公》、《打金枝》等都非常受群众的欢迎。

一些乡村的小剧团也组建起来,他们从前在当地经常演出,乡亲们对他们非常熟悉,谈起演员来如数家珍。

各剧团的名角都有艺名,不过他们的艺名是观众送的,根据各人的特点起的,和绰号差不多。

如唱黑头的小黑牛,就是依据他师傅大黑牛叫的。他师傅的大黑牛是因为嗓音像牛一样洪亮,一天连着唱三场也不变声。加上他长得黝黑壮实,人们戏称他为大黑牛。

比较出名的还有唱老旦的黑二妮,唱花旦的周大妮,唱红脸的常玉郎。

第472章 请亲戚

这些名角也是剧团的招牌,他们的艺名成了剧团的别称。人们常说的就是:

俺村写的黑二妮的戏。

向阳村开戏了,是周大妮的戏。

常庄庙会请的是小黑牛的戏。

不过,剧团大多数是在固定的戏院里演出。原来的大队部院子,用土堆个戏台子,就成了简易的戏院,有专人操持。大队部原来的房子,让剧团的人员居住休息。

春冬农闲季节,由戏院操持人出面请戏,请戏的钱也是他们支出,免费给戏班提供吃住。群众看戏需要交门票钱,一般每人收二毛钱,自带座位。

逢年过节,有的村庄也会请戏班唱戏。一般都是由村里的老人操心,各家兑钱请戏班,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韩屯村今年请戏是为了谢黄河大王,感谢它去年保佑村里免于水灾。

悠悠他们下午五点回到家时,戏台子已经搭好了。在村西的防台的南面,是用木桩和木板搭建的木头戏台。

刚进村口,就看到高高的舞台,用绿色帆布搭起的帐篷,紫红的幕布,上面拉着一个红色的条幅,写着大大的几个字“张庙豫剧团”。

听村里的老人讲,张庙豫剧团是这里的大戏班子,这个剧团常年游走四方,无名无派,却有本事将一派气氛热热闹闹地哄抬开来。

剧团的人居住在学校的教室里,用课桌搭成临时的床铺,吃饭由村里的伙房提供。教室里的取暖墙提前烧了两天,屋内温度升到了二十多度,非常的暖和。

戏台坐北朝南,用绿色的帆布隔出前后台,后台是演员化妆准备的地方,前台拉着金丝绒的幔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