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612)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房子都给你们了,孩子还让你们给祸害了。你们要是有一点人味,也不能大过年的来这里闹。

这叫亲兄弟办的事,就是仇人也没你们这样的。你们的脸皮可真叫厚,咋还有脸进俺姐家的门。

还拿着百年(死亡)后的事要挟人,我呸!你们那里是啥好地方。

今天我把话放这里,俺留根哥他们一家,以后就在韩屯落户了,百年后也在俺韩屯扎根。

从你们把俺留根哥撵出来的那天起,我就没想着让俺留根哥回去。

留根哥,俺今天守着全村的老少爷们发个誓,您和俺姐百年后就依张姓在韩屯开新坟。”

这里的习俗是,倒插门的女婿,生的孩子必须随母亲的姓氏,不然百年后就得回自己村入土。

不过娘家兄弟允许的另说,算是彻底的安家落户了。

听到宝景说这话,村里的人就明白了,纷纷帮腔:“听明白了吗,他们以后就是俺韩屯村的人了,和你们没关系了,赶紧滚吧。”

“还七个男孩子,你们就是十七个,也离俺韩屯远远的,俺们村不欢迎你们。”

韩德才老两口子过来了,周胜英推着老爷子,对着那哥俩就过去了,老爷子挥着拐棍,对着他们就砸了过去。

“你们俩个瘪犊子,没出息的东西,门里的光棍,我让你们窝里横。

要是搁抗战时期,你们准是当汉奸的料。老子打了半辈子的小鬼子,最恨的就是汉奸了。

别看老子走不动了,可是削你们两个狗东西,还是使不了的劲。”

大家看到老爷子打人,都觉得解气,在后面跟着起哄:“大爷爷,使劲打,他们可不是和汉奸一样,就会欺负自家人。”

二爷和韩得库劝道:“大哥,今天是咱村里唱戏的头一天,别跟他们生气,咱丢不起这人。”

还是“高高三”心眼子多,他不打人,照着他们带来的毛驴下手,毛驴吃疼,撩开橛子大跑,两家人也顾不得吵闹了,赶紧去撵驴。

俗话说老马识途,驴也认路,顺着大路往回跑,两家人在后面跑着撵,大人孩子拖拖拉拉的隔了半里路。

大卫录吵架上了瘾,他听到吵闹声,举着录像机就过来了。他不明白,吴卫华同志在村里待了十多年,对这里的风俗通透着那。

二爷家的笑话可不能随便看,这是全村人敬重的家族长。他拽着大卫,硬是把他拉回了家。

大卫一头雾水,不住口的说着:“NO!NO!NO!”这一时半会,还真解释不清楚。

悠悠笑着对迪迪说:“你要是能把这事给大卫解释清楚了,我送你去国外上大学。”

迪迪的心愿就是和爸爸一样,去国外学习西医。他听爸爸说,去国外上大学学费特高,就开始攒钱,平时的零用钱都舍不得花了。

悠悠的条件是诱人,不过他这次抓瞎了。迪迪的年龄小,自己还弄不明白,哪能给大卫解释清楚。

吴馨儿姑奶奶看着挠头的迪迪,笑着一把搂过他:“迪迪,别听你姐姐瞎说,她个小孩子,哪有那个能力,大学的学费可不是小数。姑奶奶帮你出学费,保准让你去英国上大学。

姑奶奶算是看明白了,咱们家啊,就你喜欢学医,也有这个天分,要不是你爸妈舍不得,我这次就能把你给带过去。”

迪迪认真的对吴馨儿说:“姑奶奶,我姐说的是真的,她说帮我出学费,准能办到。我姐能耐可大了,她会帮着姥姥做生意,能挣大钱。”

吴馨儿听的一愣,搂过悠悠笑道:“悠悠啊,怪不得他们都说你随姥姥,咱娘俩还真就只是脾气像。你要是学到了你姥姥挣钱的本事,那才是咱吴家的幸事。”

人们还没从桂莲家散去,戏台上锣鼓家什就敲开了。“咚咚锵、咚咚锵”的声音传来,人们也顾不得议论了,赶紧往戏台那里跑。

桂莲家和戏台就隔一条南北路,紧走几步就到了。临近村庄的人,已经有来到的。通往村里的三条道路,全是蜿蜒的人群。

人们领着孩子,带着凳子,成群结队的相伴而来。上了年纪的老人,二三岁的孩子,腿脚不利索,就坐着地排车来听戏。

经过今年一年,大部分家庭都购置了地排车。在车厢里放上被子,让家里的老人孩子围坐在里面,把凳子也放在上面。喂毛驴的用驴拉,没毛驴的人拉着也不算太沉。

第476章 台上热闹,台下更热闹

戏台前面坐满了人,后来的人就站着。再晚来的要站在凳子上,扶着前排人的肩膀。

简易的后台里,演员们在试装,吊嗓,练碎步,忙乎着上场前的准备,只待一击锣鼓,破声而出。

剧团由于近二十年未演出,演员的年龄偏大,都步入了中年。可是化上彩妆,全身的行头穿戴停当,就显得英姿飒爽,俊俏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