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65)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孩子们买了新模具,磕孩模成了他们玩乐的主要活动。悠悠跟着昊昊学了几次,就爱不释手了。

磕孩模还真的是个富有情趣的活动,先把胶泥搓成长条或制成圆饼,摁进模子,均匀地摁上一会儿。再把胶泥从泥模里轻轻磕出来,一个图案清晰,形状外凸的泥模就算完工了。

各家的窗台上、鸡窝上到处摆满了孩模儿。晾干是做孩模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磕好的泥模要放在背阴的窗台上阴干,干燥过快会导致泥模开裂。阴干后的泥模坚硬光亮,凸出的图案活泼喜人,收藏起来用来观赏和交换。

孩模晾干后,还须放进大人们烧锅做饭的灶膛里烘烤上半天,最后看到的才是颜色红润,声音清脆的凸形泥模。

但是最后的烧制技术很难过关,烧出的泥模棱角模糊,质量也不达标准,因太“糠”只好作废。

可在孩子们的心中,即使废孩模也有着非凡的意义,它毕竟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因此,那个孩子都有一堆舍不得丢弃的残次品的孩模。

孩模玩具的整个制作过程,对孩子的动手能力是个锻炼,对孩子的智慧也是一种启迪。小伙伴们之间往往以谁的泥模多少来分胜负,谁拥有的孩模多,谁就拥有了值得骄傲和令小伙伴羡慕的本钱。

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玩具就是孩子手中的货币,大家可以以物易物,用来换取各种物品和玩物时间,以玩具的品相和稀缺程度决定市值,也可用玩具来吸引伙伴或示好。总之,孩子有自己的心内的世界,孩子有自己的快乐方式。

昊昊几天的时间,就制作了上百个不同的孩模,不过烧成功的不到十个,就这也把他高兴的不行。迪迪跟在他的身后,也玩的特高兴。

第45章 孩模张

姥姥知道悠悠收集孩模的想法后,再去张集进货,就带上了她。姥姥至今依然弄不明白悠悠的电子商城,不过只要悠悠说能挣钱,她就全力支持。

因为她老人家明白,悠悠商城里的货物,也得花钱买。可以欣慰的是,两个世界的货物价值不同。

这里没人要的野菜,在商城价格特高。商城里便宜无比的化纤制品,在这里却是稀有物资。

令姥姥更加不解的是这里的好多废品,到了悠悠的商城里,就成了宝贝收藏品,比金银还值钱,甚至一个烟盒就能换出上百斤的红糖来。

张集公社窑厂并不烧制孩模里,不过娘俩却打听到了烧制孩模的人。他是平成县张庄村的一位张姓艺人,人送外号“孩模张”,烧制孩模也是在他们那里的窑厂。

悠悠听后欣喜异常,捡到宝了。她还记得网上的记载,平城县张庄村的那位老人,就是鲁省孩模制作的首创人物。他出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八十年代末去世,严格地说,鲁省的孩模制作技艺随着老人的去世而消亡。

第二天早起,姥姥就骑自行车带着悠悠去张庄。车子的后坐绑了个马鞍型的条筐,这是人们为大金鹿自行车特制的条筐。

条筐中间空两边是深筐,上面连在一起,跨在金鹿自行车的宽大的后座上,两边再用绳子绑上,稳稳当当的能放好多东西。上面是平的,还能放条长布袋。这样用大金鹿自行车贩卖粮食,一次能驮二百多斤。

张庄村位于平城县的西北,北临黄河大堤,距韩屯村四十多华里,沿着黄河大堤一路向东北就到了,姥姥骑了两个多小时的才到。

进村一打听,大家都知道他家,远远的就能看到他家的门口,不时得有货郎车进出。

走进大门,就看到院子的南面搭了个大棚,棚子里面孩模用大条框盛着,一样样的摆放在地上,有好几十种,十多个货郎在里面挑孩模。

“您有什么事啊?”看到姥姥进门,一位四十来岁的男人迎上来问。

“我找张师傅。”姥姥回答

“师傅不敢当,不知您有什么事?”原来他就是张师傅。

姥姥告诉他自己在村里开个代销点,想进些孩模卖,打听着来到这里。

“您赶紧进屋歇歇,从你们那到这里可不近,得有四十多里路。您吃饭了吗,孩子饿了吧,没吃让孩他娘赶紧做去。”张师傅热情的招呼着,把她们让到堂屋里,他妻子过来给倒了杯热水。

“俺们早起吃的饭,大兄弟你忙去吧,俺歇会就去挑孩模,路远得早点往回赶。”

“那嫂子您歇会,我出去看看。”张师傅出了门,他妻子在屋里陪着姥姥,和姥姥拉着家常。

张师傅的妻子告诉姥姥,张师傅小时候上过学,文化程度较高,阅读过大量的书籍。还专门学习过几年的绘画,有一定的绘画技能,这为他创作孩模人物形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