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657)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中山装和西服受欢迎就有些不可思议了,国内大厂家生产的服装,做工精细,质量还是比较好的。价格都是按照国家的统一定价,可在人们的心里,外国的东西质量就是好。

震宇公司的服装款式,是悠悠从后世抄袭来的,确实比现在的舒适可体,穿上令人气度提升。

公司走上正轨,悠悠一家四口,悄然回到了韩屯村。

韩屯村各家的房子,晾了一个多月,基本上干透了。房子没塌的人家,开始往家里搬,毕竟天气凉了,孩子们在教室里搭铺,也不是个办法。

村里能住人的房子,剩下了不到一半,也就二十多家。这时,“近门子”(族亲)的好处就显出来了。

“大一号”家的房子塌了,可她两位大娘家都是新房子,能住人,两家的老人都争着让她们去住。最后,三家合在一起,女儿们跟着大奶奶住,“大一号”带着儿子跟二伯家住。

她女儿景芝家也是新房子,本来想让爹娘跟他们住,看到他们三家合在一起,也就不和她娘客气了,把爷爷奶奶接到了家中。

“小老妈妈”的房子塌了,她老两口住到了儿子“高高三”家,两个孙子现在已经和正常的孩子没啥区别,能吃能睡。

第511章 诚信

兰英经过一个月的养护,身体已经恢复了,看着两个儿子,她心里舒坦,奶水也下来了,竟然够两个孩子吃的。

她娘家嫂子,被关了十五天的拘役,她嫂子的两个娘家弟弟,没有亲自动手,被批评教育了一番,当天就释放了。

兰英的嫂子出来后,倒是没再闹腾。兰英的哥哥,在韩屯通船后,来看了她一趟。

虽然没拿东西,见兰英没啥大碍,他也高兴,一直在说:“没事就好,没事就好,我看过就放心了。”坐了一会,就回去了。

“老骡子”一家,都住在孙子的房子里,一家人倒也安稳。

反而是韩玉臣家,兄弟不太和睦,只有老二家是新房子,不过他们竟然连亲娘也不要,依然让他们的娘跟着老大住防台。

婕格的四个哥哥,老大和老二家,孩子娶亲新盖的房子是混砖的,其余各家的房子都塌了。

他们两家,一家把自己的爹娘接过去,一家把婕格一家三口接过去,老三和老四继续住防台。

宝山一家,都住到了“三挡”赵芳家,上这么大的水,宝山的姑姑连面也没露,这亲戚算是彻底的断了。

宝山的奶奶,经过这次的事,精神彻底的垮了,身体一直不好,宝景给她开的药,吃了没见效。

悠悠爸爸回来后,也给她看过,没再接着开中药,给她拿了些中成药,让家里人多开导她。

爱国舅舅家的房子,也倒塌了。舅姥爷和舅姥娘,还是住在悠悠家。爱国舅舅他们,住到了舅姥爷家。

这样一来,最后住在防台上的人家,剩了不到二十家。房子也重新做了调整,医院和学校的房子就够了。把服装厂的房子,腾了出来。

一直到11月底,洪水才算退了下去,土地露了出来。这次洪水带来了大量的泥沙,留下来半米深的泥浆,根本没法下脚。

整个滩区,今年的冬小麦算是没法种了。

堤外的小麦比往年也种的晚,夏棉成熟晚,霜前花才占了60%。到了秋分,还有近一半的棉桃没开。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时。”节气不等人,到了秋分,人们只好把棉花拔了,堆积在向阳处,收剥桃花了。

幸亏大部分人家都喂大牲畜了,家家都有地排车,起早摸黑,人力加家畜,忙活了半个月,总算是赶在霜降前把小麦种上了。

拔下来的棉花颗,不仅有棉花桃,上面还带着棉花叶。几天的功夫,棉花桃咧开了,棉花叶也晒焦了,稍微一碰,焦干的棉叶就碎落下来,棉絮上沾了一层的碎棉叶,得一点点的往下摘。

三秋大忙,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晚上还得摘棉叶,这伙计不累,可是费工夫。一家老少围坐在一起,守着笸箩往外挑碎棉叶,大老爷们也变得细心了,耐下心来仔细的挑着,不时的呵斥几句调皮的孩子。

大伙都想在霜降前,把棉花卖出去。为此,好多人家把棉桃从颗上拽下来,单独的晒棉花桃,棉花桃咧嘴就掰开,这样就避免了沾碎棉叶。

人们不仅忙着种小麦,还忙着卖棉花。过了霜降,供销社收购棉花的价格就降了下来。即便是霜前花,价格也卖不上去。霜前花籽棉每斤0.35元-0.38元,过了霜降,每斤的价格就降到了0.30元以下。

今年,堤外的村庄种的夏棉多,人均接近二亩,亩产霜前花近二百斤籽棉。地排车也就装2000斤籽棉,每家就得一地排车籽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