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67)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张师傅的孩模真多,有二百多个。光是成套的就有好几种:梁山一百单八将,八仙过海,包公断案,三国演义,封神榜,西厢记。他抓住每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刻画的生动传神,惟妙惟肖。

悠悠看到一个刻有莲花和鹭鸟的图案,好奇的拿起来问:“爷爷,这个是什么鸟?”

“这是鸬鹚,和莲花在一起,寓意着一路连科,可惜的是现在不让卖了。”

他妻子做好饭,过来一看,对姥姥不好意思的说:“让嫂子笑话啦,他想起原来的事情就好激动。”

接着又劝他:“咱现在还不是一样卖孩模,能挣着钱卖什么都行。别死心眼子啦,你要喜欢在家偷刻着玩,谁也管不着,非得卖出去才高兴啊。”

姥姥也跟着劝:“大兄弟,俺妹子说的是个理,这年景能顾着一家老小就不错了。咱自己是得想开,别认那个死理,和自己过不去。”

“大姐,也不怕您知道,要说过日子,您兄弟家还真不比别人家差。”张师傅自豪地说。

“你让大姐说,咱这不就挺好吗。以后可别想起来就烦啦,咱又不是过不去。”他媳妇接着劝。

仨人说着话,收拾好摆了一床的孩模,张师傅的小女儿也放学回来了。她在附近的村里上初中,她姐姐在公社高中住校读书。

大家洗了手就坐下吃饭,饭桌上摆着两盆菜,一个油煎豆腐,一个韭菜炒鸡蛋,这在农村可都是好菜。姥姥看了,不好意思地说:“大兄弟,你俩太客气了。”

张师傅的妻子大咧咧的回答:“大姐,俺还真没跟您客气,平时俺家也这样吃。”悠悠看到馍筐子里盛的都是花卷,杂面少的好像一条线,知道她说的是实话。

吃着饭,张师傅告诉姥姥,自己一大家人除了参加队里的劳动,一年四季都做孩模,就连冬天也没停过。晾干一批就烧一批,烧好了就存在家里,这样还不显眼。年后,大量的往外批,只有不够从没剩下过。

“姐,人家都说卖梨膏的盖楼,慢慢熬。俺这孩模看着还没梨膏值钱,可它没本。不是兄弟吹,俺一年就能盖个楼。可摊上这年景,咱有钱也不敢盖啊。那就吃好点,大人孩子跟着一年到头的忙活,别亏了他们。”听这话说得,人家活得多明白啊。

第46章 铜盆

“对了,大姐,听您说那意思,您那代销点跟自家的买卖差不多。俺村里有个在家做铜盆的,您捎几个回去卖不?”张师傅给姥姥提建议。

姥姥赶紧打听:“啥情况啊?兄弟。”

原来,他村里有个铜匠,手艺挺好,早先自己在家开个小作坊,加工铜盆、铜勺子、铜香炉等小物件。

文革后不让在家开作坊了,县里的加工厂听说他手艺好,让他进厂当了工人,制作伟人铜像章。这两年,买像章的人不多了,他也到了退休的年龄,就退休让孩子接了班。

闲在家里没事干,就有人拿着家里偷藏的铜香炉等违禁物品,找他加工铜盆、铜勺子。一来二去的,找他加工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不少的工作人员。

他也看出了门道,上边的政策这是松了。就偷着买了些废铜,在家加工铜盆、铜勺子。别说,生意还挺好,年轻人结婚都乐意买个新铜盆,老人给年轻的分家也买个铜勺子。

现在时兴搪瓷盆,轻便结实颜色鲜艳,但有一样怕摔怕碰,摔着碰着易掉磁,掉了磁就生锈漏水,还没法补,用起来得非常小心。

铜盆就结实多了,轻易不会毁,一个铜盆能用几辈子。铜盆一般重二斤,卖四块钱,算起来比搪瓷盆贵一块二三,可十个瓷盆也使不过一个铜盆。所以,铜盆很好卖,但就是还不能明着卖,得偷着来。

姥姥一听,就说要去看看。张师傅倒是爽利,领着姥姥就去了铜匠家。铜匠师傅也姓张,他俩还是一门人,没出五服(五代)的兄弟。

见是自己兄弟领来的客人,铜匠师傅打开了锁着的东屋门。里面放着做好的一摞摞新铜盆,大大小小的铜勺子放在一个篓子里,有百多个。

里间还堆着好多的废铜,悠悠看了看,除了损坏的铜盆、铜勺子外,就是铜锁、铜香炉,只有少量的铜门钉、铜门叶。

看着造型各异的铜锁、铜香炉,悠悠很不得开口买下来。蹲在那里扒拉,随手就找出来几个造型奇特的铜锁铜香炉。

铜盆五个批发,一个三块五毛钱,姥姥要了十个。铜勺子论斤称,一斤一块八,姥姥也要了二十个,悠悠把挑出来的东西放在铜勺子里,让他一起称。

姥姥解释道:“俺家这孩子,就喜欢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您给称上,全当给孩子买个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