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687)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韩屯村六十亩村台来了六百名民工,一亩村台十个民工。

滩区的宅基一般都在一丈以上,比各家的房子都高。防台比各家的宅基高出来四米多,和各家的屋顶高度差不多。

一亩的村台在原来的宅基上,就得近三千方土,十个人两月的工期,每人每天五方土,这也是历年的标准。

垫村台由国家黄委出资,报酬和复堤标准相同,国家提供伙食,按劳取酬。

现在家家都有地派车,每家都喂着大牲口。毛驴虽然没有耕牛多,数量也不少。特别是家里有壮劳力的,比较喜欢喂毛驴,农闲能拉脚挣钱。

民工在家都自动结合好了,基本上是俩人一组,地派车加上毛驴。

地派车本来就省力,加上毛驴,俩人装卸车都快,一天十多车还比原来轻松。

几天的时间过去,劳动量就出来了,效率比预计的高了一倍多。

照这个速度,俩月的工期一个月就能完成。最高兴的是滩区的群众,夏收前三月和四月两个月的时间,足够建新房的。

民工也高兴,他们能提前一个月回家,正好到了春种的季节。堤外的村庄和滩区不同,他们都留春地,种棉花和地瓜得浇水,必须得靠人挑。

韩屯村看他们垫的快,特意给自己村的民工,每人送了二斤猪肉改善生活。民工连着吃了两三天的肉,都说比过年吃的都过瘾。

石庙单独垫村台的那俩生产队听说了,也跟着送了。别的村土地都分开了,集体没有积累,想送也无能为力。

可石庙村的民工,在一个村干活,垫小村台的有肉吃,垫大村台的闻着吃不着,多少都有点情绪。

韩屯和石庙村的民工都是外县的,离家较远,以前根本没听说过韩屯村。到了这里,可算是开了眼界。

韩屯村的现状打破了他们对农村的认识,大伙说的最多的就是:“农村人也能开工厂,不分地也能过上好日子。”

“咱觉得这两年过的够好了,和人家比差的太远了。俺做梦也没想到,农村人还能这样活。”

“原来咋没听说过有这么个村子,要是早知道,咱们也跟着学学,说不定也能这样活。”

“人家村里的卫生室,比咱们公社的医院都好,听说看病的机子都是外国造的。”

第535章 运动服

“他们村有个外国人,专门收绣花鞋和鞋垫,一个新门帘能卖一百五六,够买个新缝纫机的。”

几天过去,他们就打听清了。“怪不得人家过的好,他们村的支书是国家的功臣,就因为没文化,放着高官不做,自愿回村种地。只有这样没私心的人当干部,才能一心带着大伙过奔日子。”

“俺听说咱们种的齐麦一号和新棉种,都是他们村繁育的,氨水也是这个村带头用的。”

“咱地区造气死鼠洋灰缸的韩书记,就是这个村的,是支书的儿子。咱农民的儿子,当多大的官,心里也装着老百姓。”

“听说韩支书的妹夫是早先的皇亲,头些年下放全家回娘家。现在人家平反了,不仅自家开了两个大公司,还帮着娘家村子开了个服装厂。全县的服装厂,都从他们村里接货干。”

“会治脑膜炎的吴医生,也是这个村的,是韩支书家的亲戚。”

“那女医生就是吴医生的姑姑,在外国开大医院。那外国人是她男人,他们可有钱了,去年过年给了村里五千元钱,全部买了烟火,看烟火的来了上万人。”

“俺长这么大没见过放烟火的,五千块钱得买多少烟火啊?”

“听说放了三个多小时,买的洋烟火真的能上天,漫天洒满各色的花雨,比彩虹都漂亮。”

“看到代销点里的老头了吧,他就是那个下放的王爷,人家在韩屯住习惯了,放着京都的王府不住,继续在韩屯养老。”

“俺还真见过,老人待人一团和气,看着却不像咱庄稼人,没想到这么大的来头。以后,俺得多去几趟代销点,给王爷多唠两句,以后告诉俺孙子,爷爷年轻的时候,见过老王爷。”

村里在防台上,给悠悠家的代销点,安排了两间临街的房子。

本来代销点里人就多,韩屯和石庙两个村,一下子多了二千多的民工。姥爷和冬梅姐俩人,忙的焦头烂额,每天都得补充货物。

现在胜男舅妈可以直接从临水给代销点发货,加上悠悠通过商城作弊,每天过千的营业额,代销点里的货源也有保障。

这次的民工和以前不同的是,大家都带着十多元钱,买东西也比原来大方了。看到合适的东西,提前买了放着,怕最后缺货买不到。

虽然这次来的都是男民工,买东西没妇女心细。没想到大老爷们识货的挺多,在他们眼里,韩屯代销点里的东西,啥啥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