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702)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第四天赶了一天的路,才来到最后一个参观点,平原地区的一个县城。

这个地区算是比较出名的,是全国知名的盐碱滩。进入平原地区,入目皆是白花花的盐碱地。

清明节都过了,地里很少有绿色,连杂草都不长,个别的地块上还留有干枯的棉花柴。

每一方耕地的地头都有个高大的土堌堆,上面泛着亮闪闪的碱花。不时的能看到有人在耕地里忙碌,把地表上的碱土铲到车里,推倒土堆上。

二爷见多识广,他说重盐碱地年年都得刮碱,一年不刮也种不成庄稼。

路上很少能看到树木,村庄里树木不算少,大多是抗碱的槐树和榆树,一片翠绿,老远就能望见。

村庄也很稀少,十几里远才看见一个。只有靠近村庄的地块,才能看见麦田。

韩屯村年后种的大麦都20多公分高了,绿油油的麦苗遮严了地皮。

可这里的麦田拢宽麦苗稀,一行行的麦苗被碱得叶片发黄,看上去蔫巴巴的。

二爷看见麦田就叹气:“咱们哪里堤外的土地也碱,可也没碱成这样。都说寒食的麦田埋老鸹,他们这里连麻雀也埋不住。”

平原地区出名的还有他们的曲艺莲花锣,又被人们形象的称为“讨饭歌”。每年的冬春农闲季节,这里的人们手持莲花锣,唱着莲花歌,四处乞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各种方式救济群众,奈何杯水车薪,乞讨的现象依然存在。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里竟然存在着一个全国出名的富裕村庄:小靳庄。

靠近小靳庄,令人眼前一亮,桃红柳绿的掩映下,红砖绿瓦的小别墅,整齐排列着,朦胧之中,好像来到了世外桃源。

村庄的街道宽敞平坦,主干道60米,就连胡同都是20米,全部铺设的柏油路面。

街道和胡同的两旁,各有五米的绿化带,里面栽种的都是果树,杏树、桃树、李子树,苹果、梨、柿子、核桃、木瓜、石榴,十多种果树,一个胡同一种果树。

眼下正值春暖花开季节,整个村庄被笼罩在花海中,美不胜收。和大岳庄的翠绿的松树相比,别有一番景致。

小靳庄的别墅全部都是独栋的三层建筑,造型新颖别致,楼顶的瓦块都是用的彩色的绿琉璃瓦,红砖绿瓦,美轮美奂。

一行人从震惊中回过神来,大加赞叹:“这村里有能人,这平常的果树都能栽得这么好看。”

“咱农村栽果树还是比松树强,好看好吃还能卖钱。”十多种果树,每种都得在上百颗,确实吃不了。

小靳庄的四层村办公楼,在村子的正南,楼前是宽阔的广场,广场上全部是绿化树和花坛,长青的塔松、迎客松,白色的玉兰繁花满树,美丽的花瓣洁白如玉,清香怡人。

怒放的海棠和樱花,在翠绿的松柏掩映下,更显娇媚。

广场上没有伟人像,中心是个大型的喷泉,清澈的泉水变着花样的欢快喷涌,空气清新宜人。

这是悠悠穿越后第一次看到喷泉,京都也有喷泉,可都是在特定的节日才开放。

小靳庄的接待也与众不同,一名身着西装的女工作人员,负责带领大家参观。

这是小靳庄专门培养的接待员,举止大方,口齿清晰,最难得的是她的讲解,用的是普通话,虽然没拿稿,可明显是记熟了的讲解稿。

办公楼的一层,接待室就好几个,看来到这里参观的人挺多。

一行人进去的时候,接待室里已经备好了茶水。接待员熟练的打开了投影仪,播放他们专门制作的专题片。

随着专题片的放映,小靳庄的发展详尽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第547章 卖线

平原地区的盐碱地,最适宜的作物就是棉花了。七九年土地承包责任制实行后,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产量几近翻番,春棉的亩产皮棉达到了二百多斤。

平原地区土地瘠薄,人少地多,人均耕地三亩以上。小靳庄不到五百人,就有三千亩的耕地。

丰收带来的不仅是喜悦,卖棉难成了农民的烦心事。棉花属于国家的调控物资,个人无权长途贩运。

外调受指标限制,本地的纺纱厂生产量有限。农民自家的消耗,每家一年百十斤皮棉足够了。

一年过去,家家户户存放了几百斤皮棉。过去缺衣少穿发愁,现在棉花多了也愁。

八零年的春季,他们村早年流落国外的一名华侨,寻亲归来。

看到年喻九旬的母亲,孤身一人,在乡亲们的精心照顾下,依然健在。大为感动,立志报效乡亲。

恰巧这位华侨在国外就是从事纺织业的,了解到乡亲们的困难后,出资千万元给村里建造起纺织厂,纺纱、织布、染色生产线齐全,所有的机器都是从国外进口的,随之而来的还有个二十多人的技术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