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759)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现在的人们哪里懂科技大是啥专业,看到他俩能和专家交流,就认为他们学的是自动化专业。

特别是见识了自动化面条机的生产过程后,大伙全都感到不可思议。

“天哪,这机器是咋造的,不烧煤不用油,接上电就会动。一个人也不用,就能把面粉压成干面条,还给包的严严实实的。”

“这生产日期是咋算的,一秒钟也不差,机器里面有钟表吗?”

“这面条机可真干净,从开始到结束,全是机器操作,吃着也放心。”

“咱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面条厂,满车间的都是漂浮的面粉,工人的眼睫毛都是白的。”

“咱们这机器花的钱多,一个顶他们十几个,肯定比他们的好。”

“价钱一个顶十几个,产量一个顶他们几十个,还是咱们赚了。”

“这面条机确实快,一把接一把的往外出。”

“高高三”兴奋的喊道:“一把一毛五,这往外淌的都是钱啊。”

一台家庭手动面条机,每个小时最多加工十斤面条,俩人轮换着摇动机器,还累得腰酸胳膊疼。

从早干到晚,一天最多加工一百斤的面条,至少得三个人,还得有一人专门负责晾晒切割面条。

农村加工面条,加工费一斤一毛钱,一百斤收入十元钱,一个月下来,少说也能挣几十元,生活就比较宽裕了。

走亲戚单独包装的面条,一斤另加五分的包装费。好多的人家为了省钱,七分钱买张白纸回家自己包装。

家庭面条机价格较高,一台二千多元。几个村庄才有一台,生意还算红火,每天都有生意。

特别是这两年,人们生活好了,麦秋大忙季节,都会准备二三十斤面条,没时间做饭下碗面条吃,省事又方便。

粮店买的面条都是包装好的,一斤一包,0.70元一斤,用粮票买是0.50元一斤。因此,小城镇也是自己压面条吃,很少有人去粮店买面条。

大城市里生活节奏紧张,人们习惯买面条吃,特别是深南这些开放城市,面条的消耗量剧增,造成供应紧张。

面条机的顺利生产,增强了韩屯人的信心,也增大了人们对新机器的期盼。

“要是速食面机器和说明书上写的一样,一个小时生产三吨,咱们可就赚大发了。”

“那可就真的和老高爷说的一样了,哗哗的往外淌钱。”

“要俺说,还是火腿肠机器好,二两一根能买一斤肉的价钱。”

“火腿肠可真好吃,想起来我就馋得慌。”

“速食面更好吃,听说是用进口的油炸的。”

“俺以为外国的东西都贵的没谱,哪知道也有便宜的。听说这进口油才五毛钱一斤,炸出来的东西又酥又脆,放的时间再长,也不会有咔喇味。”

“大一号”惊奇的说:“还有这样的油,进来了俺得买十斤,炸一簸箩丸子放着吃。”

“一簸箩丸子还不得吃半年,丸子放半年硬的和石头似的,得多好的牙才能咬动了。”

“人家‘大一号’是白叫的,还吃半年,半个月就能吃光了。”

“大一号”还真上趟,点着头说:“俺家仨狼羔子,跟喂不饱似的,哪天都得加三顿饭,比大人吃的都多。”

话题彻底的歪楼了。

七月十五秋风凉,进入七月中旬,韩屯村的别墅,总算是完工了。一排排崭新的别墅整齐的排列着,和小靳庄的楼房正好反过来,韩屯的别墅是绿墙红瓦玉栏杆。

别墅的外墙全部粘上绿色的瓷砖,闪亮光滑的墙壁,被人们形象的称为琉璃墙。

每排十套院子,一共是十二排。东西大街在中间,南北各六排。

整个院落南北30米,东西22米。楼房18米×12米,左右各2米的过道。前院10米,后院8米。

前院用的是欧式的铸铁栅栏,院门在中间,门柱是40公分的方大理石。从院门到楼门,四米宽的道路全部用大理石铺成。

楼前2米和楼两旁的过道,也用大理石铺上了。院子的两旁,各有70平米的空地。空地里靠着东西栅栏,各有一个水龙头,是浇地用的。

楼房两旁的过道上面,用大理石柱搭成走廊,大理石的支柱下面,留着50公分的空地,可以栽种植植株。

后院是2.5米高的砖院墙,后院门在西北角。铸铁的大门宽3米高4米,门楼是个宽4米深6米的大厅房,只不过东边没垒墙,是敞开的。

和门厅对称,后院的东侧,是个宽4米长6米的库房,库房和门厅都是平顶,楼梯在南墙,可以直接上去。

猪圈和羊棚靠着北墙,沼气池建在地下。猪圈和羊棚的南面用竹篱笆围了个3×10米的园子,里面栽上了翠竹,竹丛下的鸡窝都垒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