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814)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十亩的广场,除了绿化,全部用大理石铺设,六层高的村委会大楼,是全村最高的建筑。为了方便上下,里面设计了两个电梯。

韩屯村委会,就在最高的六层上。五层是图书室和各种活动室。其他的四层,全部是大大小小的会议室和接待室。

村委会的全部办公用品,都是京都家具厂的产品,这次进京买东西,还是韩志杰和韩道存,他们两个搭乘部队的货车来回,一路平安。

音乐喷泉试喷,特意选在晚饭后,全村人都去观看,伴随着雄壮的《东方红》歌曲,彩灯闪烁,水花翻飞,不断变换形态,多达上百种花样。

《东方红》播完,接着就是《大海航行靠舵手》、《北京的金山上》,全部都是歌颂伟大领袖的歌曲,最后的结束曲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计半个小时。

调试完毕,喷泉里的水就放干了,以后就要结冰了,再次喷放得到明年春天化冻后。

两层的幼儿园,上下十二间房子,分为大小两个班级,每个班级五间房。

剩余的两间是婴儿房,是给不满两周岁的婴儿准备的。

教室、活动室、休息室、就餐室和卫生间,都是想通的,全部都有暖气。

院子里各种大型的活动器材和设施齐备,滑梯、跷跷板、蹦蹦床、木马、秋千和沙坑。

县教育局给韩屯村的幼儿园,专门从县直幼儿园调配来两个幼师。韩屯村又安排了四名小学文化的妇女做保育员,幼儿班两名,婴儿室两名。

韩屯村的37名幼儿全部入园,婴儿室暂时只有8个孩子,家里有老人的,顺便就能看着孩子。

第635章 食堂

村里的孩子上学,一律免费,幼儿园和联中都是如此,就是课本费,都是村里统一支付。

村里的服装厂在村办公楼的后面,是个两层的建筑,主要是库房和办公室。

韩屯村的服装厂,主要是以收货和放货为主,就一个样品车间,加工各种服装样品。

最后面的就是面粉厂了,现在又多了个面条车间。村里的各种车库,都建在这个厂里。

面粉厂运输任务最大,所有的产品都得运到临水火车站,通过火车运往深南。

面粉厂有两个大门,其中一个是专门为收粮食开的。除了农忙季节,每天来韩屯卖小麦的地派车,都排好几个长队。

村食堂和代销点,就在村委会和村幼儿园的对面,临着公路。代销点挨着十字路口,新建的代销点三间,比原来多了一间。

虽然只比原来多的一间,可这新建的房子宽啊,一间东西4米,南北20米,一间房就是80个平方,比原来的两间都宽敞。房间隔开分为两部分,前面的12米是门市,后面的8米是库房。

食堂和代销点是同样的建筑,共十七间房子。其中学生食堂五间,剩余的十二间全部是大众食堂。

食堂里全部是长条的餐桌,高靠背的餐椅。食堂前面的12米是就餐处,后面的8米是厨房和仓库。中间的隔墙上面是透明玻璃的,餐厅和厨房都能相互看的清清楚楚。

教职工和学生都在学生餐厅就餐,先试行配餐,荤素搭配,主食不限量,一律免费食用,不过仅限本村的学生。

幼儿园孩子的饭食,是单独制作的,送到幼儿园的就餐室,由教师负责孩子们用餐,同样也是免费供应。

大众餐厅主要是供应本村群众和职工,外来人员就餐,必须经过村委会批准。当然了,各家来了亲戚,跟随主家吃饭,不用批准。

还是和以前一样,吃饭用餐票购买,实行成本价销售,饭菜物美价廉。食堂人员的工资,由村里统一发放。

村里的食堂还是大锅饭,不提供小炒服务,不对外营业。

每天的中午一荤一素,早晚就一个素菜,咸菜倒是有几种,熟鸡蛋、咸鸡蛋、鸭蛋和鹅蛋,随意购买。

现在人们的生活虽然好了,可大部分人家还是逢年过节才改善生活,吃上一次肉。韩屯每天都有荤菜,生活水平算是高的。

韩屯村的人,也不是每天都吃荤菜,大多数是全家在一块就餐,荤素菜搭配着买。

村民坐在明亮的餐厅里,看着对面的广场上的伟人雕像,总是感慨的说:“他老人家带领我们,走向了共产主义社会!”

在韩屯村人们的意识里,自己现在的生活,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洋梨子洋耙,这些都实现了。

韩屯村的民兵队,每人配备了一套军服:军大衣、棉军帽、大头鞋,夜间巡逻时穿。这次倒是没用悠悠姥姥,是老首长特批的,军大衣全部是羊毛的,可真暖和。

全村的中青年男人,基本上是人人有份,他们里面穿运动装,外面穿羊皮军大衣。进屋有暖气,就把大衣脱了,穿运动服正合适。出门穿上羊毛军大衣,零下十几度也不觉得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