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912)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她说着用手比划着,夸张的伸开双臂,得有一米多了。悠悠今年虽然没亲眼看到,可后世每年的春季都能看到紫藤花开,花絮长的超过了二米。

各家的庭院,一改去年种菜的格局,都种上了花花草草,姹紫嫣红,各有特色,好多的花草,就是从村台的斜坡上移植过来的。

几乎所有的人家,都把闲置的水缸利用起来,栽上几枝莲藕,养几条寸长的杂鱼,虽说还没开花,可碧绿的荷叶漂浮在水面上,鱼戏莲叶间,也令人赏心悦目。

各家的庭院里都搭起了棚架,上面爬满了葫芦和丝瓜,也是一种别样的景致。

棚架下摆上一套桌椅,吃饭纳凉,孩子们还能做作业。

有孩子的人家,自制一架秋千吊在棚下。好些年轻人也做个秋千,空闲的时候,坐着荡上一会,找找童年的感觉。

今年韩屯村收割苜蓿,也用上了联合收割机,每天早上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十亩,成捆的鲜苜蓿运到养殖场,各家喂家畜去养殖场取就可以了。

成熟的苜蓿草,收割后就地晾晒,干草再打成捆,运到麦场里存放起来。

悠悠回来的这半个多月,韩屯村就来过两次参观的,还是小规模的参观,每次就十来个人。

据舅姥娘说,自“三夏”大忙开始,来韩屯参观的就少了。现在国家还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农忙季节,人们都在田间耕作,基本上很少外出。

第713章 第一

像韩屯村这样村庄,在全国都很少见到。以工业生产为主,农业生产在集体收入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上千亩的耕地,只有二十多个五六十岁的老人负责耕种。

进入1984年,韩屯村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几个工厂满负荷运转,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就连被山本包销的火腿肠,在国内也打开了销售渠道,销量逐月上升。

新石庄新购的五千锭纺纱设备,安装完成并投入了生产,棉纱的产量增加了一倍,依然供不应求。

一万锭的规模每天生产三吨棉纱,可以织2400勾子棉布,也就是说能供应二千四百名妇女织布,张集镇的妇女就能消耗完。

沿黄河大堤,张集镇的所有塘子坑,都栽上了白莲藕,坑边上竖着醒目的木牌:严禁捕鱼。

由于经常接待参观人员,滩区各村的环境卫生都保持的比较好,猪羊圈养,街道整洁卫生,就连吵架闹乱子的也少多了。

7月20日,悠悠妈他们回来了,把震宇公司的中巴客车开了回来。这是悠悠提出的要求,孩子们都想去阜城,还是开客车方便。

一块回来的,不仅有昊昊、智慧和志亮,也有志刚他们兄弟三人,他们放假后,先去了京大和姑姑汇合后,一块回到韩屯。

志远利用暑假的时间,跟着姑父去医院见习。

姥姥抓紧时间,把加工好的粗布床上用品和鞋垫等手工品,给大卫发了过去。

大卫回去后,粗布制作的床上用品,一度热销,每个月都得给他发货。

7月22日,韩屯联中放假。期终考试成绩也出来了,志斌和志新考了第一,智茹和智萍都是第二名。

智茹比志斌的语文少了三分,智萍语文少写了个句号,比志新少了一分。

智萍看着自己的成绩,唉声叹气的说:“幸亏我就比你小几天,咱俩差了一分。我要是比你小几个月,第二名都危险。”

大伙都被她绕迷糊了,智茹不解的问:“为什么哪?”

智萍认真的给她解释:“智茹姐,你比志斌哥哥小三月,就少考了三分。我要是少考三分,在班里得排十名以后。”

这都哪跟哪啊!敢情在智萍的心目中,一个月一分的差距啊。

志斌和志新都考了第一名,哥俩高兴极了。

志新拉着悠悠,急切的问:“悠悠姐,咱们啥时候去阜城啊?”

舅姥娘看着俩孩子,对悠悠姥姥说:“妹妹,咱们明天就走吧,这俩孩子几个月没见爸妈,看这样是想他们了。”

“好,我去给志斌姥娘打个电话,让他们准备好。”姥姥已经提前给志斌姥姥说好了,放暑假带着智莉一块去阜城,就是没定具体出发时间。

志新听到明天就出发,高兴的又蹦又跳:“嗷,明天就能看到妈妈了。”

智萍到底还是小,听了志新的话,跑到悠悠姥姥跟前,眼巴巴的说:“姑奶奶,您给我妈妈打个电话,我想和她说话。”

“好,智萍想妈妈了,姑奶奶这就给你打电话。”

电话接通,智萍委屈的对妈妈说:“妈妈,你咋不早生我几天,那样我就能给志新当姐姐了。”

这熊孩子,咋就和这几天杠上了。

朝霞不解的问:“智萍,和你志新哥哥吵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