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92)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悠悠看到二楼服装专柜里,新上的确良女式衬衫,肥肥大大,连个腰身都没有,花型呆板单一,和自己的相比,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价格还高,每件4.80元。

男式的衬衣每件5.20元,女裤每件4.20元,男裤每件4.50元。怪不得李保国要货这么急,连交押金的招都想出来了。

回到家里,姥姥就将代销点里东面的墙上贴满白纸,男女式衬衫和裤子每样挂上一件当样品。

女式的衬衫、裤子一律4.00元,男式的4.50元。比给李保国的价格,一件加了一元钱。

大家算了一下,比买布做还便宜点,样式花型都好看。好几个女民工当晚就买了一套,第二天就穿了出去。

快进四月了,气温升高,中午达到二十多度。男民工换上了海魂衫,女民工一直穿着厚衣服。这回见了合适的衣服,买回去就换上了。

看到别人穿着好看,女民工都来买,她们手里都有前几天发的工钱,八块钱一身,都能买的起。

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也跟着买,姥姥给家里的两个妗子,一人送了一套。

真让姥姥说对了,妈妈穿上竹叶花纹的上衣,气质立马提高,悠悠看了怪叫:“新鲜美女出炉了!”妈妈顿时羞红了脸。

眼看婉莹同志要恼,悠悠接着说道:“我就奇怪自己这小美女随谁啊,原来是随您老人家。”一家人听了那通笑啊。

第66章 建养猪场

棉花出苗了,齐刷刷的一地,每穴两三株,就没缺苗断垄的。人们惊奇之余,自动脑补:“今年雨水及时,墒情好,棉花出得真齐。”

悠悠发现,这时候的人们真淳朴。对于一切不合常理的现象,找得到理由就找,找不着理由,就自动忘鬼神上靠。还只能自己在心里的想想,从不敢说出口,怕犯了这个年代的忌讳。

地里的小麦摔(抽)齐了穗,把地遮得严严的。麦秆粗壮,麦穗粗大,乡亲们看了高兴,就议论上了。

“种了一辈子地,就没见过这么好的庄稼。真应了五八年喊的口号,撒土不落。”

“以前光听喊口号科学种田就是好,现在总算看到真的啦。不服不行啊,事实在那摆着。”

河滩里的燕麦也抽出了穗,长长的秸秆上顶着一串小铃铛,到了燕麦的收割季节。三舅援朝真给力,专门回来给乡亲们讲解燕麦的收获技术,村里组织劳力去了河滩,把成片的燕麦收割了回来,集中储藏,留着喂牛。

各家各户也利用早晚的时间,抽空去远处收割了一些,晾晒的到处都是,各家的屋顶上都晒满了青燕麦。

民工们看到了,纷纷议论:“要不说河滩里过的好,不光是庄稼长得好,连杂草都会长,谁见过铃铛麦成片长的。有了它,多少猪羊喂不了。”

三舅看到苜蓿长势旺盛,建议队里养猪。大家都担心到年底还有八个月,喂猪到年底长不成。要知道,各家各户喂的猪,喂一年不够120斤的有的是。

三舅打着包票说没问题,让大伙回家看看,自家正月里买的猪长到多少斤了,用苜蓿喂猪,根本用不了喂一年。

村里的小麦由于施用了氨水,长的比邻村都好。也使三舅在村里的信誉上涨,号召力越来越高。再看到家里的猪因为喂苜蓿和燕麦,长的确实快。悠悠家的两头大猪都有七八十斤了。看着满河滩的苜蓿,大伙终于统一了意见:集体建个养猪场。

养猪场建在牛屋的前面,上报到公社,更是大力支持,现在国家鼓励农民发展养猪业。

为此,专门给韩屯村批了几车砖,并且给送到了村里。几天的功夫,养猪场就建成了,可以养一百头猪。旁边还建了三间屋子,放置饲料并让饲养员居住。

石庙村的群众看见了,队里不喂自家喂,家家买小猪。石庙可是个大村,两千多人口,近五百户,家家买小猪,致使附近的小猪紧缺,有钱也买不着了。

援朝舅舅又帮着村里联系养猪场,一百头小猪秧很快就买了回来。

队里选了两个饲养员,韩道法的父亲韩玉伟和韩道荣。韩玉伟帮着儿子家喂猪,经验丰富,特别是喂养母猪有经验。韩道荣个大力气足,有人领着是个好劳力。加上他没成家,晚上值班方便。

悠悠又多了一样任务,给队里的小猪防疫,还是偷摸着进行。幸亏住得近,跑过去玩方便。迪迪跟着去了几趟就烦了,捏着鼻子说:“臭死了!”

气味确实不好,就这还是悠悠每天晚上都放出机器人,对猪圈消毒灭菌后的效果,不然得更臭。

昊昊的骑车技术突飞猛进,驮着悠悠跟玩儿一样。现在悠悠有空就跟着小伙伴去河滩,昊昊放了学,骑车去把悠悠和她割的草一块驮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