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晋末琐事(148)

作者: 金桫椤 阅读记录

又过了一炷香的时间,桓玄和谢珝才上楼来,两人牵着手就走进了议事厅,毫不避讳这眼前的师徒二人。

坐定后,桓玄便向陶姜提出几个首先要做之事。

首先是如何安民,司马道子等人如今已经被斩于市井,天下之人定然是惶惶不安,怎样才能做到,让官员安心,让百姓安乐,是头等大事。

二则是继续除恶,司马氏有众多依附之人,甚至朝上朝下还有很多亲信余党,要想全部去除,还有待考量。

三则是荆江二州虽然推行用纸制度多时,可是朝廷中还是在用竹简行文,十分不便,此法度应该推广全国才是。

四则是清理寺庙庵堂,将不是真心修佛之人驱赶出去,法办凭借这一身份四处为非作歹之人,若是不能守戒,该杀的杀该放的放,总之不能留。

听完了前三条,陶姜先生没有很大惊讶,只是这第四条,在座几位都能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桓玄如此介意。

司马道子对黄袍之好,天下皆知,女尼男僧,来者不拒,如此有辱佛门清净之事,在他权倾朝野之时还被大力推行,确实应该查封治理。如果没有支妙音之流,怕是朝廷里还清净些,他的挚友也不会…

不过心中知道并不代表要言明,陶姜先生思考了片刻,便把这四个提议的实施方案的大方向说了说,至于详细的,只能是尽快安排。不过新官上任要烧三把火,这火烧的好不好,会对将来的仕途有很大影响。

除恶,推行用纸,整治佛道,都是此时可以好好做的,只是安民的话,对于陶姜来说,却要反其道而行之了。不过此时此刻,他还要点头称是,山呼英明,做戏做全套。

谢珝听了桓玄的提议,觉得桓玄虽然年轻,却对国事十分擅长,以下几个举措,实行到位的话,很快国内就会繁荣起来,民愿所向,人心安定。

想起以前老师也曾发过愿,让百姓有田种,有饭吃,有衣穿,五谷丰登,安居乐业,天下才能太平。而民富庶,国才能强,外敌才不敢侵犯,或许有一天,还能收复失地,守护祖籍,一统九州。

可是如今,他不在了,同样有这份宏图大志的人,坐在自己面前。自己该怎么选?选了眼前这个人,是不是就等于选择了对老师的背叛。连为他复仇都不能彻彻底底么?自己是有多无能。

可是若真的选择了痛下杀手,这个世上,还有什么值得自己留恋呢?

等等,既然没有什么值得自己去留恋,不如……

这个想法太危险了,也太极端了,如果真的这样做,就会成为仇者快亲者痛的傻事了。此事不宜考虑过多,还是要再想想。

四人讨论各项事宜,不知不觉就将近子时,就是睡了午觉的谢珝,也有些困倦了,何况身体本就虚弱的陶姜,脸色看着更加不好。

桓玄觉得事不宜迟,也到了休息之时,便招呼三位各自去休息。

谢重立刻假模假式的搀扶起老师,引他回房去了。这对师徒近来在人前仍是父慈子孝,十分热络,却不知暗地里关系如何。

只是桓玄觉得,陶姜先生越来越倚重这位徒儿了,可惜没有在进兵建康的路上,替他除掉这祸患,不知以后先生会不会为其所累,毕竟背地里干的那些坏事,明眼人都看得出。

目送那对师徒走远了,桓玄也学起谢重,殷勤的搀扶谢珝,还有样学样的十分谄媚。

谢珝笑而不语,在他脸上轻轻一点,以示嘲笑。

却没有想到,抹掉了一块粉,露出了点点牙印。

第75章

三日没有上朝,外面却发生了好几件事。桓伟与殷仲文已经启程前来建康城,顾恺之将军请求回去戍守边疆,刘牢之跑到丹徒就开始集结人马。

桓玄本以为殷仲文收到自己的首肯,便会片刻不误的赶回建康,没有想到,兄长因为没有找到封尚,不肯放弃,又坚持找了三日,才被好女婿千说百劝的,同意暂时搁置此事。

封尚至今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不仅无法给封氏二老一个交代,连封大哥,桓玄都无颜面对。当日司马元显所说之事,他与谢珝曾经讨论过一二。

听起来,整件事像是支妙音为了争夺封尚的心,所设计的一个连环计。其实,支妙音应该是知道,封尚会在感情和大义面前,站在后者,所以不等封尚去求,便主动将全部责任揽到自己身上。

谢珝也说过,封尚看他的眼神,好奇多于爱慕,是一种从未见过世间还有这般宝贝的惊讶与探究,至于他多想拥有,却谈不上。桓玄听起来很惊讶,因为他从未发现,挚友还存着如此的心意。

而支妙音看出封尚为了桓玄可以舍弃一切,包括自己的心意。恐怕此人虽然不知爱一个人是何滋味,却深深知道什么是莫逆之交,手足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