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燃烧的扉页(99)

作者: 也稚 阅读记录

“,是对吧?”季超笑了一声,“我知道,大多数人总是关心歌手的私生活超过音乐评论。说真的,我们不是什么摇滚巨星,没有传奇悱恻的故事。我们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了音乐里,演出或是现在这样接受采访,音乐就是我们全部能呈现的东西。”

记者闻言浅浅一笑,他们或许不是巨星,但故事绝对不是没有。

十年过去,波落落卡已从名不见经传的地下乐队变成最受欢迎的摇滚乐队之一,漫天皆是关于他们的报道与传闻。

聚光灯下,主唱依旧神秘,只在演出时出现,标志性的口琴从不离身。

独树一帜成了她的代名词,她却说:“我只是好平凡的人。”

平平凡凡李山茶,演出时跳水摔破头,隔日照旧登台;在电视直播现场怒砸麦克风;面对讽刺她耍大牌的记者,直接对着镜头回呛;ANTI破去脏水,她只担心口琴有没有有事。

似乎所有的事都不重要,唯有这支口琴。乐迷戏称她睡觉都抱着口琴,她难得回应,却满眼落寞,“是啊。”

之后她再不提及,亦无人知晓更多。

记者是摇滚音乐杂志《Bacca Magazine》的特约专栏作者,因深度剖析乐队音乐背后的故事大受追捧。虽然他在业内还算新人,但采访过的乐队也不在少数。

这是他第一次采访中国的摇滚乐队,没想到波落落卡的确如传闻所说十分难搞。尤其是主唱,像个刺猬,好像对除乐队以外的人很是防备,甚至带有敌意。

记者并不急于一时得到答案,比划手势说:“好吧,我们继续。”

李琊揉了揉眉毛,朝庞景汶看去,后者好像走神了,没有理会。

吉他手却是会意,对记者做了个稍等的手势,去他身后的椅子上拿起庞景汶的背包,从中取出一瓶灰雁伏特加。

李琊掐灭烟,拿过酒瓶拧开瓶盖,对记者说:“你也来点儿?”

记者耸了耸肩,表示不用。

除庞景汶外的乐队三人传着酒瓶,各自喝了些酒。季超说:“,开始吧。”

谈论了一些关于音乐作品的话题,记者翻到采访提纲的最后一页,“那么……在学生时代你们就组成了乐队,是什么理由让你们决定去北京?”

李琊看了看其他人,他们都让她回答。她喝了一口酒,手撑着半张脸,食指轻点太阳穴,说:“你知道,所谓的摇滚圣地,就像曼彻斯特于英国,克利夫兰于美国,北京于中国来说差不多也是这么个意思,那儿有最多的演出,有最好的氛围。”

忽然,庞景汶插话道:“我终于想起来了,记者好像一部漫画的主角。”

吉他手睨了他一眼,“你一直就在想这件事?”

“你看,我们乐队的人不适合接受采访,都很古怪。”庞景汶摊手,没有分毫自嘲意味,倒像在捉弄记者。

记者跟着他们谈话的逻辑提问,逐渐引向成员们各自喜爱的书籍。

李琊等其他人回答后,毫不犹豫地说:“我喜欢纳博科夫,此前也有讲过。”

记者说:“噢,我也喜欢他。……你们几乎说的都是以英文写作的作家,没有钟爱的中文作家?”

李琊了然,抬眉道:“是想让我回答‘叶钊’?他的确是我最爱的作家。”

记者其实并不熟悉这位作家,只知道他获得过布克文学奖提名,采访前收集波落落卡相关消息,发现乐迷们极力推荐他的新作。

记者这才了解到,原来这位作家销声匿迹多年,第四部 作品(短篇集)忽然出版曾引起不小的轰动,读者纷杳而至,都想知道他经历了什么,却很难找到答案。也是自第四部作品开始,不管是小说、随笔还是评论,书的扉页总有固定的一行字,又成了另一个谜。

此次新作低调出版,首印却迅速脱销,阅读的人皆赫然,像是揭开了不得的秘密。作家以玩笑答疑“不用作复杂解读,当□□情小说也可以”。

于是更多人参与“解谜游戏”,读者猜测这是半自传小说,乐迷猜测以山茶为原型。

记者正欲得到证实,季超指着墙上的挂钟说:“时间到了。”

吉他手率先起身,活动了脖颈,打开休息室的门,朝走廊那端的人挥手,“飞飞!”

乐队成员陆续出去,李琊走在最后,想了想对记者说:“他们猜的没错。”

不等对话再讲话,她转身朝走廊那端走去,“经纪人,你怎么回事儿……”

第四十六章 (二更)

「亲爱的叶钊:

见字如面。

听说信的开头要这么写。我到了新的地方,暂时不能用通讯工具,但他们都在,我一切都好。

这儿的枫叶没有尽头地落,将什么都染成绯红色。路平坦得如同一张巨大的玩具地图,让人感到不真实。空气也干燥,风吹来的时候,我像被揉在一团磨砂纸里。我不喜欢这里。

上一篇:渣男绿女 下一篇:我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