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颜艺贵“公子”(142)

作者: 余溪辞 阅读记录

两人朝着那边跑去,远远的就看见有位导游手举小红旗,领着一群游客朝故居方向前进,还能听见导游通过别在腰间的小蜜蜂传出来的解说。

檀栒二人停下了脚步。

虽然他们组名义上只有两个人,但加上两位跟拍摄像师,还有两位责任编导,六个人一堆器材还是很显眼的,如果被看热闹的路人围起来就不好了。

忽然,眼尖的檀栒看到了一个东西。

“张老师,你看那里,是不是架着一个摄像机?”

张瀚洋定睛一看,发现故居拐角处房檐上,确实架了一台摄影机,而镜头方向对准了一个踩在梯子上,正抬手在房顶上做什么的人。

两人立刻明白,那位大约就是他们要找的老师傅了,于是从另一条侧边小路绕到那附近,仰头看他在做什么。

梯子是手工竹制的,一看就用了好些年,踩在梯子顶端的,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他正聚精会神的,把手中的竹篾一根根插进房檐下的空隙中,动作不快,带着慢条斯理的味道,保证每一根竹篾都插的稳稳当当。

檀栒试探性的开口:“老师傅,不好意思打扰了……三百六十行?”

本来仰着头的老师傅笑呵呵的低下头:“这一行,我行!”

檀栒喜出望外:“终于找到您了!”

然后立刻把这个消息发到群里,并打开了位置共享。

老人名叫朱传根,自小在竹林生长茂盛的大山里长大,从懂事开始,就跟着家里长辈做竹编手艺,个子还没有桌子高的时候,就能做出东西卖钱补贴家用了。

后来,老人因为这一手技艺,被介绍到了浣纱堂做建筑修补专员,浣纱堂所有流传下来的古建筑,主体结构都是竹子或者木头茅草,非常容易坏,需要常检常修,而他这一修,就修了四十年。

朱传根称,他每天的工作都很忙,早上起床之后,就开始满园转,到处看有没有需要修理替换的地方,如果有,立刻找来材料进行修补,不然等坏大了再来补救就来不及了。

对于他来说,浣纱堂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闭着眼睛都能找到路,哪根房梁上有多少根竹篾他都记得。

几人在一个假山上的亭子里听朱传根老师傅讲他自己的故事,越听越入迷。

老人虽然没怎么读过书,但每天在浣纱堂这样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上班,怎么也沾染了一些文人气质,讲起故事条理清晰逻辑明确,明明只是一个消灭白蚁的小故事,愣是被他讲出了三国大战的氛围,连摄像都差点忘了自己还有本职工作要做。

聊完之后,朱传根老师傅请四个人吃了一顿浣纱堂内的食堂菜,进餐时用的竹碗竹筷子甚至是桌子椅子,全都是老师傅这些年闲着没事的时候做的。

听到这,所有人都下意识的环顾了一圈食堂。

整个食堂里十几张桌子,二三十条长椅,全部都是竹制的。

檀栒瞪大眼睛:“这些都是朱师傅您一个人做的啊?”

朱传根笑呵呵的喝掉最后一口汤,抹了抹嘴:“闲着也是闲着嘛。”

几人对老师傅肃然起敬。

下午,就到了该接受考验的时候了。

朱传根领着四人前往自己的工作室。

朱传根的工作室说是“工作室”,实际上就是一个半封闭的棚子,藏在浣纱堂最深处,属于游客止步的范围内,里面堆满了长的短的粗的细的竹竿,还有的是被削成了片的半成品。

工作室里除了这些材料之外,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加工器具,有纯手工的,也有全自动的机械,不过看新旧程度和磨损情况,老师傅最习惯的,还是纯手工。

“来,我先看看你们的手稳不稳。”

说着,朱传根给了几人一人一个竹片,和一把小刀,要求他们把竹片削成等量大小的竹条,还给他们做了一个示范,唰唰唰削起来根本不用看,掉在地上的竹条每一根几乎都厚薄一致。

檀栒把竹片拿起来放在眼前仔细研究,试图通过竹子本身的纹理,来完成任务。

然后她眼角余光扫到了张瀚洋,发现他有点不对劲。

张瀚洋拿着竹片的手小心翼翼,几乎要捏成兰花指了,另一只手上拿着刀,也只抓着刀柄末端,左看看又看看,坐在那里似乎非常为难。

檀栒小声问:“张老师,怎么了?”

张瀚洋低头看着自己的手,一副不知道该怎么解释的样子:“嗯……我的手,是上过保险的……”

啊?

檀栒盯着张瀚洋那双比起一般人漂亮许多的手愣了两秒,然后忽然意识到他不是在说笑话,他的这双手,应该是真的上了保险,而且价格很有可能还不低!

上一篇:鸾枝 下一篇:容我再等你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