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白玉堂同人)[白玉堂]风吹衣(118)

作者: 李守白 阅读记录

两人一步四顾地走出冲霄楼,只听得耳边寂寂风声,并不见有甚么人冲出来。这在渊馆不能久留,虽然山中有狼,但两人还是决定趁黑摸下山去。

此回下山比上次顺了不少,直走到山麓,也不见异样。但两人始终提心吊胆,连那邻人阿叔的门也不敢敲,只牵了马,连夜出了村子。

到了襄阳城中,这城还是同他们首次来时并无二样。陆采莼提议道:“五哥,无论如何,有这卷轴在手,回到汴京之后,定会搅起一阵腥风血雨。我还是先向师叔书一封信去,好把此事说给他,让他快些上汴京来,也好帮衬一二。”

写了信,连夜寄了出去。两人又跨上马,不停蹄地催马上汴京去了。

刚走出襄阳城,在客栈投宿之时,便听往来行客讲,那封地在荆襄之地的襄阳王在城中自立,举兵造反了。

陆白二人听闻,相觑道:“竟是他么?”

这襄阳王也算闻名遐迩的一个贤王,猜到谁身上,也万想不到是他。白玉堂道:“其实也不算稀奇。那秦之海秦知府,也是个好官,不也投奔了襄阳王么?”末了,他道,“咱们要快些回汴京去。”

催马北上,餐风饮露,终于赶回了京城。进到开封府内,却四处不见陷空岛的四位义兄,一问才知这四人已被派去领兵镇压在襄阳中造反的襄阳王了。

白玉堂和陆采莼等在开封府衙门外,准备把从冲霄楼带回来的卷轴交给包拯。但包拯此时去上朝了,这襄阳王造反,朝中群臣和皇帝恐怕都难以安眠。

衙役见了二人,忙请了进去,嘘寒问暖一阵子后,众人议论起近日汴京城发生的事。

一个衙役道:“你们俩是远在襄阳,没听说这件事。咱们开封府上风光了一把,堂堂正正进庞府里去抓人了,抓的是那个庞太师这奸臣的儿子。”

陆采莼与白玉堂对望一眼,异口同声问道:“为甚去抓人了?”

衙役道:“那襄阳王造反没几日,竟快马送了一封信上开封府来。你们可知那信中写的是甚么?”

众人都催他快讲,衙役便道:“信中写的都是投奔襄阳王的人——连那李桐害死的那个秦知府,都是襄阳王的人哩!也不知他到底在朝堂里布置了多少眼线。”

王朝道:“你们不知,包大人是早预见有人要造反了。”

众人纷纷问:“这又从何讲起?”

王朝道:“李桐吞化尸粉自杀之前,念了四句短诗。哎,我现在还记得,是那什么‘青山下,伏龙凤。出渊笼,倒山峰’。包大人当时一听,就说这是心怀反意的意思,这不,果然给包大人说中了。”

陆采莼故意问道:“听哥哥这么讲,既然进了庞府抓人,怎么,庞小侯爷也跟这襄阳王勾结,要造反啊?”

衙役奇道:“陆姑娘为何问是庞大郎要造反——可不是他,是那庞二郎,庞煜!”

“庞煜?”陆白二人都惊问出声。

衙役见他俩惊诧异常,不禁得意道:“谁都没有猜着是这庶子庞煜,大伙见他认罪,也都吓了一跳。”

陆采莼赶忙问道:“我见过庞家二郎的。他一个腿瘸之人,为何要去蹚这么万劫不复的浑水?”

“当真是人不可貌相,”衙役笑道,“听他自己讲,他对庞小侯爷心怀妒忌已久,庞小侯爷压着他,不让他出头,还时常嘲笑他残废,他一心要给自己挣个声名,要盖过庞小侯爷去。而那襄阳王要密谋造反的事给他听说了,他也就一封书信送过去,要投奔他。推翻了顶上这个皇帝,他助的襄阳王当上了皇帝,他也好出人头地,还不像那小侯爷,是靠着自己妹妹吃皇粮的,岂不得意?”

衙役口中所说的阴沉奸滑的庞二郎,与他们所见的光风霁月的庞二公子判若两人,白玉堂心中惊疑,直问道:“他说的可都是真话?”

陆采莼蹙眉问那衙役道:“哥哥,你能讲讲,开封府里的众位上庞府去时,是怎么样一幅光景?”

衙役吃一口茶,润了润嗓子,这才开讲道:“包大人先是接到了那封信,先是心中有疑,以为是污蔑朝中大臣的,便派展护卫一众人暗中去查信中所记载的甚么粮草兵马的去向,果然一一都是对上的。”

陆采莼又问:“那信上便径直地写了是庞二公子做的么?”

衙役摇了摇头,道:“写的只是庞府,并未提有哪些人。”

陆采莼颔首,道:“哥哥继续讲罢。”

衙役接着道:“包大人拿到这封信后,便呈给了圣上。圣上即刻下令去缉拿信上所有人。咱们开封府被分配的,便是上庞府去抓人。”

“咱们好威风地进了庞府。那庞府当真气派,当真是雕梁画栋,一走进去,要不是有人带路,咱们恐怕就给那弯弯绕绕的小径绕进去出不来了……”衙役犹自夸庞府里布置,却被白玉堂打断,“大哥快些讲,见了庞二公子,到底出了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