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白玉堂同人)[白玉堂]风吹衣(82)

作者: 李守白 阅读记录

此时,陆采莼启扃,从门外引来一人,却是先前那乞饭的少女,那少女已洗净了面上尘土,换了一身翠绿的衫子,模样瞧着竟也水灵鲜润,把雨墨惊得瞪大了眼。却是碧桃。陆采莼对少女道:“碧桃,把颜公子的钱还了罢。”

碧桃笑吟吟地双手捧了铜子,伸到雨墨的面前。颜查散却摆手道:“这几文钱,便送与姑娘买几颗果子吃罢。”

碧桃不等陆采莼说话,便赶紧道:“那碧桃就多谢颜公子了!”陆采莼拿她没有法子,也只能苦笑地摇了摇头。

陆采莼对颜查散道:“这个小姑娘,本是淮南府人,梓里遭了水灾,故逃难到了汴京,如今我与五哥二人也准备将她送回乡里。她梓里离凤台不远,眼见将近了,我明早先快马将她送回。颜公子与五哥可先行一步。”

翌日,陆采莼与碧桃共乘一匹马,快马加鞭地先望官道上去了。白玉堂则牵着余下的那匹马,与骑驴的颜查散并排走着。颜查散询问了始末,白玉堂把来龙去脉都如实地讲了。

原来,临行前一日,白玉堂听各位哥哥们讲了颜查散之事,便去包拯那里询问。包拯一听他要去的地方离凤台县也不远,喜出望外,便把颜查散一事讲给了白玉堂听。凤台县的知县不知为何忽然暴毙,而在此次淮南水患当中,此地又是受灾最为严重的,百姓失家流亡的不知几千数,如今又失了知县,无异于雪上加霜。包拯便举荐了丁艰之期刚过的颜查散,为的也是锻炼这个得意门生。但他对颜查散便如慈父一般,又怕他在凤台县出了甚么闪失,这才要寻人去护送他一程。

白玉堂与陆采莼既得了包拯央浼,对这颜查散心生好奇,便想了这么一出。两人早在路上便或远或近地跟着颜查散,却不曾叫他与雨墨觉察。见他们主仆二人眼见要在此镇上歇息,他三人便抢先去客栈里换好了衣物,碧桃先是从后门藏住了,白玉堂则从后院翻出,扮作了一个落魄儒生,又从店门口走进去,以免店东与小二对他生疑。

一试之下,见得颜查散既心有公道,又胸怀仁义,再试又见他机敏过人,陆白二人对他都甚是喜欢。

一路上,颜查散与白玉堂讲话甚是投机,便觉得去凤台县的路也短了不少。日落时分,便走到了县衙门。

看到眼前的景象,同行三人俱是愣住。

那凤台县的县衙竟然已然烧作了焦土。想来烧来也颇有几日了,那断壁颓垣处竟已生了星星绿草。

白玉堂余光一瞥,见一旁的枯柳后躲了个妇人。那妇人显然也是知自己被发现,整了整发髻衣裙,施施然走出来,臂膀跨住的篮子里露出些新鲜时蔬的叶梗。

妇人生得颇有些富态,肤如凝脂,唇角旋两个酒窝,眉眼弯弯,唇红齿白,丝毫不像是他们一路上所见的面黄肌瘦的流民,只两边颊上涂了些灶灰,才有些村妇的样子。妇人上前来,不着痕迹地打量了二人,微微笑道:“三位中可有来凤台上任的新县官老爷?”

颜查散正苦恼这衙门被烧作了白地,眼见来了个县中百姓,便如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忙问道:“敢问大娘可是凤台本地人——这衙门又是为何作了现在的光景?”

妇人先是颔首,才开口道:“回禀老爷,前些日子先的县官老爷忽殁在家中,没些时日,一天夜里,这官邸和衙门便烧成了这样。”

白玉堂闻言,问道:“这先前的县官是个什么样的人?”

妇人摇首道:“老爷问奴家这样的话,奴家不敢答。”言罢,又从篮中摸出两根金黄外皮的老黄瓜,递给站在一旁的雨墨手中。雨墨不敢接,眼睛只瞟颜查散。

颜查散也忙道:“大娘,这瓜果我们收不得。”

妇人见他们执意不肯受,只好将黄瓜收回篮中。她见这三人均对着已作废墟的县衙沉吟,知他们是在愁晚上的住处。便又开口道:“老爷若是无处可去,凤台县的师爷便宿在县衙东南一里开外的地儿,门上栓了枯艾草的,便是师爷家。”

颜查散听见妇人此话,如聆仙音,忙大喜道:“大娘帮了在下的大忙了——不知大娘如何称呼,贵宅又在哪处?”

妇人笑道:“奴家姓唐,贵字称不上,一座草庐,便在前不远的林子当中。”

颜查散望妇人拱手谢道:“改日必登门拜谢。”

妇人道:“能帮上老爷的忙,是奴家的福气,哪敢望老爷反过来谢奴家?”她望三人福了福,便转身走开了。

三人依照妇人所言,望东南方向走,不久便见得前面有一间砖瓦房,规规整整,倒也清静,阖上的门扉上插了一束艾草,与那妇人所言的分毫不差。雨墨上前叩门,不时,那门闪开一道缝,来探头瞧的是个年过半百的老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