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宋朝小日子(31)+番外

作者: 我来就山的 阅读记录

秀卿扶着松江的手下了马车,后面几个小女孩也一一下了车。只见国禅寺已经在路口设下普渡坛,坛的中央悬挂着“盂兰盆会”的横幅,后面还挂着三官大帝像。松江去把马车停好,秀卿就带着几个孩子祭拜,然后就带着她们走向阶梯,拾级而上。坛口处聚集着很多的穷苦人,其中衣裳略微打得补丁的也有,大家都等着“抢孤”呢!

秀卿带着他们站在楼梯上等着松江,顺便观看他们“抢孤”。只见一个和尚将各家各户带来的各种祭品分别向棚下不同方向一一抛掷,让那些贫苦者抢夺。据说,抢到这些祭品的穷苦人家可以早日脱贫。这也是表现了穷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呢!秀卿感慨不已,这个年代的人就是单蠢。

当然,这里聚集的只有山上不便于出行的穷苦人家,听说在府衙,大户人家的门口也会设普度坛,他们用来“抢孤”的祭品品种更为丰富,数量更多。他们买犁耙、水车、家具,甚至买下穷家女孩子,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家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这个只是听说,到底是不是谣传秀卿就不太清楚了。

他们等到了松江之后,秀卿就拉着松江的手就开始向上爬去。阶梯两边人都很多,秀卿选了一个比较宽敞的地方,叫秀如、红香和刘英好好呆着,不要乱跑,有许诺会给她们一些零钱让她们买些东西。三人乖乖坐在阶梯上玩鲤鱼灯,秀卿就和松江摆起小摊来,她带了两支棍子,她和松江一人一支,松江那支上面挂着她打的络子,每个卖3文钱,两个5文钱,她自己那支则挂着小巧的荷包,荷包里还装着防蚊的香茅草呢,荷包一个是十文钱。这些物什的价格比卖给绣铺几乎高了一倍,不过秀卿知道,这样也是有人要的,一来今日是节日,大部分的东西都涨价了;二来,她带来的都是很明朗的颜色,正是适合辟邪呢!

果真,不一会儿就都卖出去了。

秀卿收获了一大袋的铜子,晃荡晃荡直响!她手一挥,“走,给你们买东西去。”然后就带着大家一起去逛庙会了。

一般人家的孩子都会中元节此日午后忙着赶制鲤鱼灯,这也算是小小模仿了一下上元节(元宵)的一个小小的游乐,是属于孩子的游戏。不过,七月十五给人们认为是“鬼节”,因此这一夜,大人不准孩子在附近游玩至深夜,而且要早点睡觉。所以大多的鲤鱼灯都是没有芯的,只是外形像而已。

刘英、秀如和红香手上也都拿着鲤鱼灯,林母还特意将灯涂成红色,壮炜也在鲤鱼的眼睛处抹了墨水,所以他们的灯形象极了。走了好一会儿,才终于走到了寺庙的大门口,一行人手上提着各种小东西,吃吃喝喝走了将近半个时辰才到。

在每年农历七月半,潮汕各佛门都举行盂兰胜会,俗称“放焰口”。据佛门传说:阿难尊者夜见鬼王口吐火焰、顶发烟尘,问是何名,答:“我是面然,三日内,你当堕我类。”他大惊,投大觉慈尊,请救苦之法。佛便说诵《陀罗尼经》(即《焰口饿鬼经》),给百千饿鬼得食,果然奏效。此后便有此佛事,以便让死者能得到佛的接引,往生净土。

不过秀卿对这些也不懂,只是关注着有什么的好玩的活动。

焰口仪规,主要为念经、咒、偈及结手印,并有作板、配东,也都用普通话,但曲调五花八门。松江就带着秀卿去看了各种的表演,包括很有潮汕特色的海上板、香花板、禅和板、外江板等等。听说每场焰口,有大小之分,大者长达3个时辰,小者也有2个时辰,今年国禅寺大办,所以就都是办的3个时辰的大场。不过秀卿和松江他们也没有多少的时间了,只是匆匆看过,见到有些好玩的就停留久一些。

而今年国禅寺准备办水陆道场,水陆道场为佛事中最隆重者,俗称“打水陆”。是一种与水陆有关,专门供养群灵斋食之法会。相传是梁武帝萧衍,初居金山寺法云殿,夜梦神僧设水陆斋,普济群灵,觉而求其仪,而世上无人晓,便集高僧撰文编之,于天监七年(508年),在金山举行,后代习之。要求至少4名禅师、20名僧人诵经,持续7天7夜(中间僧人轮流食睡),其规模大、难度高。这也是只有在风调雨顺的年份才能办的大事。

刘松江他们一进寺门,只见20多个和尚坐在在地上,腰板挺得直直的,口里不断地念着经文。他们俯身一拜,然后朝着里殿走去,秀卿正是要带着妹妹秀如去求签,顺便也给自己求一支,她想问问自己的儿女缘分。

潮汕地区的占卜多为竹制卜具,贮于签筒,备于寺庙神案上供香客占卜用。

秀卿拿着签筒跪下之后,先是虔诚地向神佛磕头祷告,心中默念自己要求的事:“大慈大悲的无量圣佛,我只求日后平安顺泰,今日想要问的是我妹妹的婚事是否顺利?”然后不断摇动签筒,不一会儿就掉出了一支。她取先掉出筒外的签。

然后还要拿起就开始拿着圣杯掷地,圣杯一般用竹根部或木削成蚌壳形,有两具,外突内平,外称乌,内称白。两片皆乌为“乌古”(宝杯),表示凶多吉少;两片皆为白为“笑杯”,表示凶吉未明;一乌一白为“圣杯”,表示神明许诺之意。通常须连掷三次才有效,秀卿连续掷了三次,都是一俯一仰,才就说明佛主同意了秀卿的请求,她可以去问“诗签”了。

然后她再一次拿起签筒,重复刚刚的动作,开始问父亲这次出海的状况,等林秀卿拿到了第二支签之后,就走出了寺门。

签筒这里的每一竹签上都刻有编号,照签号去殿门口领诗签,俗称“求签诗”。求签时,签分上、中、下三等,俗信求得上签得福,求得下签不吉利。秀卿的运气不错,两支签都是上上签。

终于,再排完长长的队伍之后,拿到了属于自己的签文,她很开心的松了口气,两只都是上上签!然后她拿着签文又艰难的迁徙到另一支队伍那里去解签了。

第32章

秀卿看着那个老和尚像念经一样将结果讲出来,很多的词语她都听不懂,又不好问出口,因为后面的人都在虎视眈眈的,她只好沮丧的走了。不过心里也是蛮开心的,两只签都是上上签呢!

“我想去看看纸影戏!”林秀如很少能够这样尽兴的游玩的,她觉得应该抓紧机会跟着姐夫好好地见识一下。

纸影戏又叫木偶戏,唐玄宗天启年间,梁王诗作《傀儡吟》中生动描述木偶戏制作艺术的高超,其诗曰,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东京梦华录》等书对此也作了精彩的记述、这种艺术,其实要到元末才传入潮汕地区的,不知道是哪位穿越大大的手笔,现在在潮阳府的所有大型活动都要请这么一帮人演演纸影戏。

木偶身高一般七、八寸,扮相唱腔一如潮剧脸谱与潮剧曲牌,一色选用潮州浮洋大埕吴泥塑头(俗称翁仔头)按照生、旦、丑、净不同行当进行粉彩,袍服头盔则以金银丝线绣制、演起戏来便栩栩如生,逗人喜爱。秀如拉着红香一直往前挤,秀卿被松江护在身边,松江站在边角的地方,看着这些戏班笙箫鼓乐千姿百态的演技,宛如百花争妍斗艳,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真好看,我从前从未见过这么隆重的场面呢!”秀卿感慨道,前世她虽一直在潮州长大,但是当时各种民间艺术凋敝,已经没什么人从事这个行业了。只有每年的元宵节才能在村里请一场,往往还是临时拼凑的戏班呢!

“是不错,这也算是我们这边近几年来最隆重的一次了!”松江搂着秀卿,凑近她的耳边说道。

“松江哥哥,我们等下买些糕点回去吧,让爹娘们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