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炮灰替反派皇子养崽[穿书](36)

作者: 冬月青 阅读记录

意料之外则是,沈初没想到这么简单粗暴,直接来了句《大学》里面太学里的书生大家耳熟能详的,准确来说这句按照《大学》里面的说法,实际上还是引用的汤之《盘铭》。沈初以为,为了选拔参加科考的学子,至少得和关乎民生社稷的实际结合一下吧,没想到还是这么简单粗暴。

不过这大概也是考核学子功底之处,天下学问,若要科举入仕,能否学以致用于天下社稷,又如何致用,这才是考验学子之所在。

夫子能教学生学问,有些好的夫子还能结合天下大势或典型案例进行教导,但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至少对于科举来说,学问不仅仅只是为了学问。

既然如此,沈初觉得这破题也大概要分为三层,一层是对此句出处进行点明,第二层是对此句的涵义进行解读,第三层则是对此句的致用进行论述。

第一层最为简单,第二层看似不难,但既要解读得准确,又要有深度,最重要的是对第三层致用作好理论铺垫,就不算简单了;而第三层,则最能看出学子是否适合入仕,能否成为国之栋梁。

当然,在这种治国平天下的应用逻辑之外,若是文章的确做得辞藻异常华丽,帝王和考官都舍不得这一纸文采,自也是能被录取的,但空有文采,可能在诗词作赋一途能有建树,但能治国平天下的可能则少之又少。

沈初先简单打了草稿,写完该句出处后开始解释涵义。而涵义也分为两层,一层是原有的字面之义,汤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其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能一日有以涤其旧染之污而自新,则当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注)

第二层则不仅限于对个人的反省与自新,还在于时势的变化,天下大势亦日日新、又日新,所以其后便是“作新民”,亦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不能固步自封,治国平天下亦不能固苛守旧。但如何理解最后“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这局到现代都已经几乎快曲解原意了,经常都是指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字面涵义也是君子在任何方面都尽可能自信,但完全没有充分的说服力。

沈初想着,如果用现代马克思的生产力来解释这句话其实就很好理解了。在古代语境中,天下学子一心想要科举入仕,以为入仕后便能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而入仕用现代的话来说是政治,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用“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来落脚,的确很违和,明显所谓中庸之道更为符合,当热,在现代中庸之道也产生了被曲解的意思。

但是如果放在生产力语境,社会生产力的一丁点进步,便是这个时代真正的进步,如铁器在春秋、造纸术在汉代、活字印刷术在宋代,乃至□□、指南针,以及蒸汽在工业革命时代,互联网对现代,以及量子宇宙理论与宏观宇宙理论的大统一、人工智能、宇宙航空、生物医药对未来,对推动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非同凡响。

所以君子无所不用其极需要在《大学》的语境里谈,所以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在人类未知和未到达的领域里,再往前进一点点都是如此的困难,不用其极又如何站在现在的时间点推动人类向未来前进,又如何真正的治国平天下。

如此一破题后,沈初再往后致用就不难了,他对如今天下大势进行了概要的分析,毕竟作为穿书者,把书里的世界观、大地图和大纲简单地屡一下,对他来说并不难,然后点出几个对于云梦王朝来说最为迫切的问题,一个是云梦王朝与北胡、西戎、东夷、南蛮的关系,一个是国家的财富税收,再一个是选才用人之道,此外还有诸如农田水利、百姓生计,在如今云帝时期,又有什么新形势,又该如何自新。

等到沈初写完考题,认认真真誊抄完毕时,离结束时间也不远了,他连带来的饭也没来得及吃,但也没觉得饿。写了一天的毛笔字,精神又高度紧张,感觉人都快虚脱了,但大脑却兴奋的很。

钟声响起,监考的执教们把考卷一一收走,考生们也络绎离开考场。所有考生都有的一个坏习惯,就是考完后互相对考试答卷情况,虽然作文章,他们也能讨论个子丑寅卯出来。

除了少部分不学无术,连大学都背不熟的,压根不知道这局出自哪里,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意外,大部分考生对自己答的都蛮有信心。毕竟这局都耳熟能详,要答出出处和涵义都不难,然后根据自己理解作一篇文章,就是见仁见智了。

不过考完后大部分考生心情都很不错,至少在出成绩这段时间不用烦恼了。当然,按往年的节奏是要来年开学后才公布成绩,这样大家还能过个好年,只是这次涉及恩科名额,便提前公布了,到时候就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了。

上一篇:小夫郎 下一篇:七零知青在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