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齐欢(861)

徐清欢搀扶着宋老太太跟在后面。

前来传旨意的是冯顺。

“大将军,”冯顺笑着道,“咱家这里给您道喜了。”

等所有人到了之后,冯顺拿出圣旨,宋家众人立即跪下行礼。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宋成暄原任泉州招讨使一职,屡立战功,有德尊以爵,有功报以禄,封为正四品宣威将军,前往常州卫所任左都督。”

宋成暄上前领旨。

冯顺从内侍手中拿起另一道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宋成暄之妻徐氏,相夫宜家,恪尽乃职,封为恭人。”

徐清欢起身上前接旨。

宋家众人这才站起身来。

冯顺笑着看宋成暄:“恭喜宣威将军,徐恭人,今日是双喜临门,皇上有旨,明日两位再进宫谢恩。”

不等宋成暄说话,冯顺道:“咱家还有公务在身,就不久留了。”

宋家人送来喜钱,冯顺命小内侍收下,然后让宋成暄陪着走出宋家。

宋老太太看向徐清欢:“这两道圣旨你收好吧!”

徐清欢轻轻颔首,吩咐银桂暂时放在正房的堂屋上,将来回到泉州再供去宋家宗祠。

“这么说,我们很快就要启程回东南了,”宋老太太拉起徐清欢的手,“原本想着让你们再在京城住些日子,没想到旨意来的这么快。”

这是徐清欢意料之中的,宋成暄养伤在京等着成亲,常州卫所不但没有总兵上任,连左右都督的人选都没定下来,常州这烂摊子势必要落在宋成暄身上。

皇帝将沈从戎唤进京中,彻查沈从戎的身世也是这个道理,宋成暄在常州,沈从戎稳住福建,就算宋成暄和薛沉想要做些什么,也有沈从戎从中牵制。

为了不想让宋成暄做大,也没有直接委任总兵一职,换句话说,如果不是这些日子西北的战局不稳,大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才堪堪守住边陲几座城池,皇帝实在没有心力再去动东南,皇帝说不定连左都督也不愿意给宋成暄。

皇帝这些心思在京中还有些用处,一旦他们回到东南……三、五年功夫,整个东南就会焕然一新,皇帝再想要动宋成暄,就要尝尝互相牵掣的滋味儿。

大家去花厅的路上,徐清欢看向宋三太太:“听蓉姐儿说,娴姐儿得婚事已经定下来了。”

宋三太太一脸笑容:“是啊,也是我们泉州人,家中做些小生意。”提及将来的姑爷,三太太十分满意。

“年纪轻轻就跟着父亲一起走商队。”

徐清欢有些好奇:“有商队岂非要四处奔走?”

宋三太太点点头:“而且是从东南到北疆,”说着她也有些忧虑,“希望成亲之后,就在泉州开个铺子,这样也少了奔劳之苦。”

从东南到北疆。

徐清欢仔细地想着,难道娴姐儿与李家是这样牵连上的?再仔细想下去,徐清欢面色一变,她想到了一件不好的事。

那件事致使她与李大太太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第六百三十三章 疑惑

大周与北方奴儿干都司有贸易往来,最重要的货物自然离不开衣食住行,对于不会利用铁矿的鞑靼来说,铁锅这样的东西是他们最喜欢的物件儿。

大周朝廷生怕鞑靼将这些铁锅融了用于制造武器,于是动了些手脚,用于烧制铁锅的铁矿很差,就算用这些铁去打造武器也不能坚韧耐用。

这些内情大家都知晓,平日里边疆安稳时,大家心照不宣,后来大周边疆处处动乱,鞑靼也起了扰边的心思,于是借口“周人奸诈”贩卖次品给他们,就要率军前来攻城。

北疆重镇的守军知道鞑靼的心思,不可能真的来攻打要塞,很有可能声东击西,前去攻占些小城。

时值隆冬,那年格外的冷,海面上结冰,东北处有许多小岛失去天险,如果真的起战局,鞑靼必然去攻打那些岛屿。

果不其然,鞑靼突然攻岛与大周军队交兵。

当时卫所马都督前往救援,与守军一起浴血奋战,誓不投降,马都督次子战死,将长子送出来向李家求援,马家官声不错,颇受百姓拥护,可惜在李煦向东扩张时,马家一力阻扰,成了李煦的绊脚石。

马家效忠朝廷之心不能动摇,李煦如果不加理睬,借着这桩事也算除掉了眼中钉。

可李煦不是这样的人,不能以百姓和将士性命为代价壮大自己,日后定然会被人质疑。

李大太太让她去找那些商贾的家眷,让她们四处叙说冤情,朝廷让商贾送来的铁,原本并非次铁,而是被卫所的人调换了,卫所的官员从而中饱私囊,现在被鞑靼发现,不但关押了她们的亲人,还因此引发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