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老常家的外挂(3)

作者: 无咎 阅读记录

这个时代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兴周王朝,是周兴和周扬两位义士起义推翻西晋所建立的。历史上那个痴呆不任事的司马衷,永熙二年都没过去,就被这俩人给干翻了。以后从这个兴周王朝开始,‘何不食肉糜’这个梗,便再也用不了了。

但是新王朝的建立,对老百姓来说,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周太宗-周兴和周武帝-周扬两帝,先是开始了休养生息,推广了土豆和玉米,解决了大部分百姓的吃饭问题,后又兴修水利、设立科举,提高工匠地位......等等等等,穿越人士能做的不能做的,这俩人全给办了。那一句广为流传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常有财就更加肯定那是俩穿越前辈,当然如果他现在的这种情况算是穿越的话。

要常有财来说,这个兴朝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蝴蝶翅膀这么轻微的一扇动,直接把五胡十六国给扇没了。要知道,那段动荡的大分裂时期,无休止的战乱,天灾,人不如狗,民不聊生。

如果他接下来要面对的是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的话,他肯定能拼着疼也找根儿麻绳吊死。虽说乱世出英雄,但是他可不是什么当英雄的料,能活着面对接下来长久的战乱都需要耗费他毕生的勇气。

可很明显,现在的情况也并不是很好。

周兴和周扬起兵造反前,家族也是晋武帝敕封的异姓王,这也就给他们很大权力,所以八王之乱、天灾横行的时候,他们才能打着替天行道的由头一举推翻晋王朝,建立一个全新的朝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大概就说的是他们这般。所幸这兴周王朝建立后,内有太宗周兴励精图治,外有当时还是镇国将军的周扬率领十万大军驻守雁门关和上谷一带,把慕容鲜卑死死的守在国门外。所谓‘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深究起来用在此处不相符,但就按字面意思来看,也算是八九不离十了。

只可惜这太宗周兴运道不好,兴周刚刚安定三年,便撒手人寰了,太医说潜龙时期思虑过甚伤了身体,这荣登大宝之后又夜夜操劳,才导致寿数锐减。在众位大臣的再三游说之下,几次哭到晕厥的镇国大将军周扬,这才收拾心情,登上了九五之尊之位,改年号建和。

比太宗运气更不好的是新后周卫氏,刚入主中宫不到半月,便从人人奉承的皇后娘娘变成了先皇后,对外宣称哀思过礼,毁病不自知,搬到太康行宫为先皇祈福,顺带颐养身体去了。

要按常有财的想法来说,什么祈福什么颐养,都是骗骗无知大众罢了。说不定现在最恨周太宗的就是她了,不天天在佛祖面前诅咒周兴,那都算是周兴人格魅力太大。

这武帝也是个人物,估计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教导出来的五好青年,励精图治下,兴周百姓也算是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一时之间,兴周王朝河清海晏。建和七年,武帝御驾亲征,将慕容鲜卑赶出燕然山之外,并签下《燕然山协议》规定鲜卑百年之内不得挑起战事,侵扰兴周子民。之后武帝在阿勒泰、西海郡和苏尼特建立互市,开启了两国长达数十年的友好往来。

是的,数十年。

这周武帝再牛批也是个人,是人就总有个大限。周武帝临死前将皇位传给了他唯一的儿子,文宗周继业。这文宗虽比不上他伯父的城府,也没有学到他父亲的能征善战,但他却是个守成的不二人选。又因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兴周王朝一时间四海升平、国富民安。

可坏事儿就坏事儿在,这文宗有点太能生了。也不能这么说,康熙也能生,也出现了九子夺嫡,但之后雍正帝登基后不也收拾了他爹的烂摊子还留下了点基业给他儿子霍霍?那就是这文宗不太会教孩子。

文宗一生有7个儿子,许是他那时候就老哥一个,导致他一见到这从大到小从高到矮的一串儿儿子都有些老怀欣慰,一样的教导一样的爱护,端的是一片拳拳慈父之心。可惜的是,这几个孩子,都生在了帝王家。

文宗死后,刘皇后的儿子三皇子登基,要是这刘皇后身后站着个强有力的娘家倒也罢了,可恨的是她爹她哥哥不争气,死命往上爬到最后也就是个五品小官儿。有一个官拜三师的赵太傅当爹的贤妃不干了!我儿子占长,文韬武略样样不差,凭什么没有能登上皇位?于是这娶了征西将军家嫡长女的大皇子,在他老丈人的支持下,起兵谋反了。打的是‘清君侧’的名头,那奸佞小人,就是新皇那官至太师的外公以及新任门下省侍中的舅舅。

按说这种皇家的内乱,也乱不了多长时间,基本上死伤一个就差不多了。也的确如此,明宗登基两年后,因‘名不正,言不顺’,被手持先皇遗诏的高宗周显平赶下台了,兴周王朝,开始了第五任皇帝的统治。可不妙的是,内乱刚平,外患又起。慕容鲜卑眼见着修养生息的差不多了,兵肥马壮之下单方面撕毁了《燕然山协议》,挥兵南下,大举进攻兴周。早就习惯安定的兴周皇室一见这种情况慌神了,那战机一延误,就开始了节节败退。杀了几任丢了城池的兵马将军,也没有挽回颓势。于最后还是有从龙之功年逾七十的范安平老将军,临危受命,扛起了定北大元帅这杆大旗,领着家中五个儿子,奔前线战场而去了。同去的,还有范家的两个外孙,一母同胞的五皇子和六皇子。至于这两位同去的目的,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