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献给我的多巴胺(162)

作者: 葡萄架铁蹄下 阅读记录

“这样……那能否麻烦您回忆一下,你卖掉的时间,还有卖给了哪里的回收处?”说话的是一个和他年纪差不多的先生,刚刚介绍中,他了解到对方姓沈。

方景实在是没了印象,他实话实说,“时间大概是0x年夏天,是上门回收的,但我不认识那个人,也记不清他的样子了。”

沈先生皱了下眉,然后回望自家老板,“李总,你看这……”凝重起来的气氛让方景惴惴不安,前老板已经做了介绍,这是那如雷贯耳的李家新上任的掌舵者,加上曾经对方留给他的印象,他无法不担忧是否会惹恼了对方——会不会怪罪他没有把记录保存,又或者,他们会不会用上什么手段,逼迫自己把相机找回?在他紧张地直咽口水之际,这位李总说话了,“就按他说的先找。”

他说话时语气很平静,方景松了口气——没有想象中不近人情和恶劣。

前妻在傍晚时分接走了女儿,方景继续收拾东西。

大学时的他还有着很远大、很浪漫的梦想,他渴望成为一个永远走在路上的摄影家,不过这种渴望在毕业后没多久就受了挫,理想主义被现实摧折,他也没有资本去坚持,这渴望匆匆结束。

再后来,可能是物欲的吸引,可能是当下生活的安逸与富足,也可能是深陷入一段爱情,那些渴望全数被掩埋在记忆深处了。

它们再一次被唤醒,是和前妻办好离婚手续、意识到自己孑然一身、而回忆铺天盖地涌来的那一刻。

这是他的摄影馆营业的最后一天,没有多少客人。

很早他便结束了工作,回到家中。

前妻和女儿的一切都已清空,曾经的爱人带走一切时足够决绝,他试图去寻找他们一同生活过的痕迹,找一丝可以留作回忆的物件,竟也是徒劳。

他自嘲一笑——好在还有一些他珍藏的照片。

离婚时在财产上他与前妻没有任何冲突,房子归了他。

这些年他也有不少积蓄,但还是决定将房子卖了。

这一番收拾同样不是小工程,他忙了一个夜晚和一个上午,才基本把屋子清空。

书桌柜子许久没有打开了,一开启,便有一股子霉尘气味。

他在里头摸索一阵,翻出了十多本大学时的课本,再探到最里头,摸到了硬硬的棱角——是个单反相机,十年前的老款式。

他有些怔忡,然后想到,昨天他的记忆或许出现了一点差错。

就在这时,有人来电。

这一天下午重现了昨日的场景,方景没来得及告诉对方相机的事,那李总就递过来了一张照片。

“麻烦帮忙将这张照片再放大到不同的尺寸,然后您看看能不能处理一下,尽量保持画面清晰。”

随之而来的沈先生说明了要要求。

照片上是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显然是方景面前的“李总”的缩小版,对方嘴唇紧抿,正襟危坐。

关于这个,方景有点印象,但又感觉好像不是出自自己之手,毕竟这张照片从技术层面看,拍得并不专业。

他收回思绪,道:“实在抱歉,我这边很多设备都搬走了,已经不营业了——不过,我昨天找到了这个,可惜已经打不开了,但是也可以试试,看能不能从里面找到以前的拍摄记录——”他把早就报废的相机交给对方,不仅沈先生表达了谢意,连那李总也对他郑重道谢了,让他颇有些受宠若惊,虽然对方还可小时候一样面无表情,但给他的印象倒也不算坏。

主从二人接过东西,又给了他一大笔报酬之后,便要走了。

他张了张嘴,想问问对方为什么以前不愿拍照,为何现在又留恋。

但最终还是放弃,正如他想问问自己为什么以前没有珍惜与妻子的陪伴,又为何现在才留恋,却不敢细想,只剩遗憾了。

这段他在这个城市最后的一段记忆,随着远行的临近渐渐被淡忘。

他带上的行李很少,除了摄影设备,还有的便是他这辈子珍藏的作品。

其中除了来自他大学时代的游历和冒险,便几乎是早些年前妻带给他的灵感,而近年麻木、得过且过的生活鲜少再赐予他慧眼与火花了。

春寒料峭,他出发了。

他走过了许许多多曾经与大学死党、与前妻约定要去的地方,渐渐找回了一种失去了许久的鲜活,这一年秋天,他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小镇。

小镇中医院、学校正在建设当中,不少道路也在修建,其中有一条通往下面村子的路已经修好。

方景一路走来,见惯了整个贫困县的落后,以至于这个小镇的面貌显得格外鹤立鸡群。

他也与当地人闲聊过,当地人无一不自豪,他们这儿环境好,风景好,政府招商引资上做得好,这两年又有扶贫政策支持,迟早要脱贫致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