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契(18)

作者: 枯泽 阅读记录

卫舟不知道的是,这农家小院才哪到哪,等郑家以后住了大院,知道了垂花门、仪门、迎门墙等,光是几进小院每个门的叫法,那会他才知道大华夏建筑的博大精深呢!

☆、10

其实过了这么些日子,卫舟慢慢摸索对郑家家什都了解,此刻询问郑蕴,更多是为了报备一声,获得批准。

等下午郑蕴读书中途出来休息,发现前院后院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诸如水缸、锅碗瓢盆等器皿,这些盛器有些装满水,有些装了灰,有些放置侵泡着的稻草,有些架在临时砌的小灶上煮,旁边还堆摆了些细竹、稻草、树枝、枯叶、藤草等。

而卫舟则来回翻看浸泡之物,时不时捶打、搅拌那些草碎,忙里忙外的转个不停。

郑蕴看了半响,隐约有所悟,便问一旁坐在小板凳上的阿茂:“你卫哥哥在做什么?”

说来也有趣,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郑卫两人之间对彼此都有着愧疚、陌生等种种情绪,相处起来反而客气生疏。

还好有阿茂在中间传话,郑母去世后一段时间里,阿茂都只有一个卫六依靠,卫舟穿来后怜惜小孩,对阿茂更加体贴周全,又是水果又是零食的喂着,还有午睡晚睡前的小故事,这一么一来阿茂倒是同卫舟更亲了。

下午阿茂醒来时看见卫舟忙碌便好奇问了,这会便跟兄长显摆道:“卫哥哥说要给阿茂造纸做书本呢!”说着他指着眼前小盆里的水喜滋滋道:“卫哥哥让我帮忙看着,等浑水变清,就喊他。”卫哥哥还说这小盆里变出来的纸单给他,连阿兄也不给,小孩喜滋滋的笑。

郑蕴眼神复杂的看着卫舟忙碌的背影,造纸之术一向掌握在世家手中,听闻不但工序复杂,造价更是昂贵,江南地区有世家盘踞,文风盛行,市面上偶尔还能流出些上等好纸,听闻北地纸张更贵,非世家勋贵不能用。

他一面满怀希冀,一面又有些不可置信,卫舟真的可以造纸么?!

这么等着等着,几日后,卫舟从一块光滑的石板上剥开一团暗黄絮状物体,一掰即碎,别说算纸,便是纸屑也称不上。

阿茂尚且懵懵懂懂看不明白,郑蕴一直跟在一旁观察却知道这是造纸失败了,不免心底一叹,只面上一如既往的风轻云淡。

卫舟却丝毫没受到打击,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原也没想着一次就能造纸成功。

之所以想起来造纸是因为卫舟觉得自己有八成把握将纸造出来,他在现代时有过经验。

由于零零后、一零后的小朋友都讲究素质教育,课本上的小实验不像他们那代人,要么被主课老师直接占课,要么被敷衍着自己回家做。这些小朋友的实验不止要上学课堂上做,回去后还要自己再做一遍,要有家长签字,还要带成果去给老师看才行。

卫舟陪好几个侄儿侄女做过造纸实验,只是在现代的时候,不仅有专门的先进工具,连原材料也是直接用的草稿费纸等,不像现在,还得从原始的纤维取材。

卫舟筛筛选选的去掉一些材料,再将不同原材料、不同制作方案、不同结果进行记录,祛除失败的方法,有成果的再改进,纸张,总归慢慢能做出来。

七八天后,晒出来的纸颜色仍不好看,但至少不会一碰就碎,只是粗糙太过,半月后,卫舟终于能从特地打好的晒纸架上撕下完整的纸张。

晒纸架还是郑蕴打造的,上面的纱却是卫舟拿了自己带来的一小块纱布请隔壁三婶仿制的,虽然三婶迷信又世故,但心很正,初时愣是给他织出两块结实紧密的棉布,被卫舟求着返工时还有些不情不愿。

这次的纸张仍不是白的,比褐色浅比黄色深,上边还有零星的没打散的植物根茎,但总算能着墨了。

卫舟把晒干的纸张切开,一些些不规整的边角去除,裁成合适的大小,合起来也就十来页,自己粗苯用针线缝在一起,以现代人的目光看来是本颇有古韵的本子,他果然第一个先送给了阿茂。

其实这纸张不好,而且由于卫舟一时高兴忘了毛笔时代这样缝在一起的本子是不好写字的,但阿茂一点不嫌弃,且欢喜异常。

此后阿茂每日跟着郑蕴习字后,都要将学过的字写到最好,然后小心誊写在小本子上。

自第一张能正常书写的纸张制作出来后,卫舟的造纸大业有了飞速发展,此后前院里的容器少了许多,只余两口大水缸,四口小水缸,四个晒纸架,其余的又全被卫舟洗干净晒好收回储物间了。

虽然造纸技术有了突破,但毕竟是手工作业,制作水平时高时低,不能掌控,因而出品的纸张质量不一,有些软有些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