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人人都爱白莲花(127)

作者: 白嘉轩 阅读记录

很快地,那个人换了湿的衣服, 又重新和江浸川回到宴席上。

粉丝窘迫又好奇,向主人打听他们两人的关系。

一番打听下来, 又惊又疑, 后来在详细地主人交流后, 那位粉丝在自己的博客中写出了那两人交往之间的一些事情。

博文以小说的形式记录, 半真半假, 多以真事陈述, 细节模糊去。

……

如果说江浸川的戏龄, 应该要从出娘胎算起。他出生于演员世家,父亲是京剧武生,母亲是话剧演员,更不用提他姥爷,舅舅,甚至姑爷。从小艺术文化熏陶,不走演员之路是绝小的几率。

未成名的时候,他常年在一个文艺片导演身后转。导演去滇西山村里,也跟着走访缅甸边山区老林。导演闷在摇晃的南海船上漂了八个月,他就在船上绑起了吊床。导演说要在阴雨连绵的老城市拍三年,后来他风湿病不期而至。

他那时候年龄不大,出道拍了很偏的电视剧,辗转电影片场的时候,认识了个文艺片导演,认为他作品优秀,于是长期跟在他后面转。

那导演从不给他任何承诺,也未曾说过给过他一角半色,捧红这些话更是向来没听说过。安排江浸川的都是些边角料的角色,在影片中无关轻重,甚至成片后了也会全剪掉的。

他是个很冷淡的一个人,热枕是拍戏,研读剧本。不想谈恋爱,也不想过事业未成时、会有人会对他在感情上有所期待。

早几年,滨城集团相中了这个导演的风格,投资了他几部低成本的片子,导演那时候刚出来,只获过某奖项的提名,不受人重视。

这个导演很古怪,也不说你演得好,让你反复去演,然后演完了一声不哼,后来成片的出来时候,你才知道他有没有把你剪进去。

以前在片场拍戏就是很抑郁。

没有肯定,没有希望。

导演不会对江浸川说,安排你什么角色,只是让他在片场等。虽然他外表很好,但是我不缺你。后来这个导演成名了,名字写进去了中国第四代文艺片导演名单当中,现在还在拍文艺片。

那时候,江浸川就在片场里待着,跟着剧组转场,目睹耳濡那些当时有名气的演员眼神、台词、对手戏。

有一天,有个演员在片场中试戏反复被骂,后来江浸川说他试一下,导演答应了,于是他上去演了,演完后,众人都觉得比刚才那个演员要演得好,但导演没说话。

他下去了。

还是在片场等。

有个叫叶泾渭的人,当时在滨城投资的戏里片场转。有一天,看了他的自告奋勇上去的一小段戏,导演一声不说,他下来了。

那时候,他从众人的期许中,等不到导演的一个脸色,他黯然下来了,这个时候众人应当是识趣地、不会去他面前喧嚷。

就这个人,对他说 “你怎么演得这么好,你是演员世家吗?”

听起来像是一种讽刺,在他这种清高到骨子里的人的耳中听来,更是如此。

江浸川不喜欢别人与他攀谈,何况充斥这种夸张。于是便没有跟他说话。

叶泾渭当时觉得这个人有点小可爱,居然很高冷,很清高,对这种溜须拍马不屑一顾。实在有些意想不到。

有时候江浸川常年待在片场的时候,也偶尔会看到那个人。那个人从他在众人看戏的表情中下台后,对他略热情地报以夸奖。他就对他有了一点印象。

那个人好像是个场记,但更像是块砖,哪里需要他就搬到哪里:裁缝,灯光,录音,就连制作道具都有他的份。

深夜,就算拍得多晚,那个人仍然也在片场。

那个人工资很低,灰头土脸的,好像很好脾气。不怎么像别的刚来片场跑腿的实习人员,干两天就撂杆子了。他也似乎对那些有名气演员没有多大的热情,有时候在一旁边打灯,边看他在演导演安排的旁支末梢的戏份。

江浸川刚拍完一小段片里的三线开外的角色戏,收回神来,出了戏,看见那个人在台下面,好像看痴了一样。

他心里有些突突的感觉,但他不去理会。

收工后,他不参与聚餐的,就是一个人回家。下雨了,打伞。那时候的他拍戏最深刻的印象,是那挥之不去的、是那个城市特质的、绵绵的雨,下了整整四个月,一天不少,一刻不停。

也昭喻着他,并还没有走出这片龙套的阴霾。

灰色的伞,打在这片老旧的半工业城市里。

那个人好像跟在他后面。

他回头看,“你跟我同路?”

叶泾渭自然不跟他同路,只想跟在他后面。“你天赋很高,没见过演技这么自然,有灵气的,在我看到的年轻演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