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当花木兰遇到祝英台(91)

作者: 御风流 阅读记录

本朝并不贱商,据说是当年孝肃皇后引太史公言劝导太|祖:“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是以太|祖允商人以粟捐官,准衣丝绸,由是商贾投朝者众,捐献大量钱粮,保证了后勤运输,为当时率领游牧军队的太|祖鼎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太|祖爱憎分明,立朝之后对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商人优渥相待,所以帝京中的一些富贾巨商潜在水面下的势力并不会比那些明面上的朝中高官小。甚至完全可以不客气的说上一句,其中的盘根错节,利益纠葛比立朝才几十年的朝中的权贵暴发户们还深的多。

不过商人逐利是天性,后来也惹出了不少哄抬物价所惹出来的乱子。在太|祖震怒之下狠杀了一批商贾之后,天资绝纵的孝肃皇后又想出了一个绝佳的主意来解决问题。

邸报上把这个主意叫做给穷乱差地区送温暖,而花木兰他们这些局中人更喜欢用祸水西引来形容这个计划。

移流民罪犯拓边,建烽火台为屏,以商贾输送财物。不出五十年,荒无人烟的地方就会成了大燕属地,游牧部族也会在中原的富庶中迷失方向,再无犯边的实力。以孝肃皇后的原话来说,就是即便守不住这块地,让国内内耗少一点,占一个自古以来的名分也不错。于是拓土实边,就成了朝中一直并行不悖的国策。

相较于太|祖,先帝文弱,但生性纯孝,做不太大革新的他就按部就班的跟着太|祖制定的方略走,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平衡朝局,让新生的王朝在太祖暴卒之后渡过了危险期。

先帝在位一十七载,此项国策一直在不断推行着。漠北城就是一个这样例子,可以说如果没有新柔然汗的异军突起,柔然内的投降派都已经率领部族直接投靠大燕了。

先帝逝世,今上继位。时过境迁,国策的推行就不免变了行,走了样,就比如说花木兰这回被打发到漠西就是因为朝中多方角力。

不过这些都不要紧,因为这些对花木兰都没区别,漠西只是一条她必须要淌过的河而已。

卒子过河便为车。这是祝英台和沈霖告诉她的。不过祝英台是用说的,沈霖则是在临行之前以送贺礼为名送了一枚玉制的棋子过来,上刻了一个卒字。这枚棋子如今就在她身上佩戴的锦囊之中,时时把玩警醒自己。

龙归于海,能掀起多大的浪就看她自己的本事了。

花木兰对于自己的手上的筹码算得很清楚,雁西城的选址是她亲自选的,原为群胡杂居之所,水草丰美,宜耕宜牧,鼎盛时期这里曾养了十数万牧民。

而经过五胡乱华,太|祖鼎革之后,天下人口锐减,生民不足,此地也就剩下了一些小部族牧民和盗匪,以及成群的野兽。据十三年前的户籍来看,此地已不足三千户,人口流失严重。这样留给花木兰的发展空间就十分巨大了。

而堂中这些商贾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或者说这只是在明面上的一点。那些掩藏在水面之下不可告人的利益则是走私。

商贾边贸乃是定例,但没有足够的利益商贾们才不会来呢,至少不会派出管事级别的人前来。

雁西城地理位置优越,是个交通要冲,如果商队不从这里经过进行贸易,就要绕上一大圈路经过大漠前往胡地,运输成本大幅度上升不说,安全性也得不到保证,万一遇上那捉摸不定的沙暴,很有可能人财两空。

花木兰在此筑城,就是看中了这里的地理位置重要,等着以后收商税。而商税定多少,就要和眼前这些商贾商量了。多了会走私成风,少了又凑不齐军费。

别看堂中的这些人都没有官身,但只要他们愿意,主家随时随地都可以给自他们捐出一个七品清议郞的虚职出来。不过是怕自己太过扎眼,才久久没有实行。

这些人叫花木兰这个寒门一句将军是客气,逼急了和花木兰这个没背景的四品中郎将掰掰腕子也没有什么不可能。

一盏茶喝毕,花木兰也想好了措辞,清了清嗓子说道:“各位远道而来找某协商,在下感激不尽。闲话在下也不多说了,毕竟各位来这也不是来听我说废话的。”

“各位来这都是为了做生意的,花某忝为本城城主,不才定下三条规则,还请诸位一听,若有何处不妥,也好及时更正。”

“第一,本城商税逢十抽一,以商品的中原估价论。第二,铁器、牛皮、牛角、牛筋、硫黄、硝石和武器这些朝廷严令禁止的物品不许运输。第三,本城交易要用本城特制的铁钱。”

花木兰拿出了一枚黄红色的钱币,按在了案上,一片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