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东晋风流之褚太后(71)

作者: 春衫袖冷 阅读记录

桓温深深点头,早在当年见晋成帝司马衍之时,他便提出了伐蜀的构想。江东之地偏狭,必须打通巴蜀,与其连成一片,才有了能与北方抗衡的资本。这也是东汉末年,鲁肃对孙权所提出的“榻上策”所说的、后来周瑜孜孜以求的,“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其实,庾翼一直在西征、或是北伐之间摇摆,他数次向朝廷提出移镇乐乡,便是乐乡比之武昌,更靠近巴蜀。

袁乔继续侃侃而谈,“何况,如今成汉国主李势,倒行逆施,诛杀了忠臣解思明、马当,无论臣子、还是百姓,均与他离心。以有道伐无道,必然可胜!”

桓温抚掌大笑,“知我者,彦叔也!”

然而,当桓温把伐蜀的念头向幕僚说明的时候,众人却纷纷反对。

“明公,不可!蜀地险要,万一失利,则是有去无回啊!”

“使君,万万不可,朝廷也不会同意伐蜀。”

“伐蜀虽好,但北方石虎一直虎视眈眈,如果我军入蜀,石虎进攻荆州,那可是舍本逐末了!”

面对幕僚们一致的反对,桓温也不禁犹豫了。如今何充已经去世,朝中司马昱、蔡谟辅政当国,这两人肯定是不愿意冒险伐蜀的。

很快便到了十月。一直密切注意成汉动向的袁乔接到消息,成汉太保李奕起兵反叛,蜀人纷纷跟随,兵力达数万人之多。但李奕率兵攻打成都时,却被乱箭射死。又有山中的獠人,忽然蜂拥而出,自巴西至犍为、梓潼,布满山谷,成为民患。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袁乔叹道,他想了想,从江夏动身,到达武昌荆州刺史府时,已是深夜时分,敲响了刺史府的大门。

桓温已经就寝,听闻袁乔漏夜来访,还是披衣见客。

分析了一番成汉的局势后,袁乔道: “明公,如今正是伐蜀良机。”青铜连枝灯座上,烛光摇曳,照得袁乔的脸忽明忽暗,但他的目光坚定无比,“经略大事,本来就不是常理所能推测的,智者了然于胸,不必要人人同意。如今李势无道,臣民不附,而且他恃巴蜀险远,不修战备。如果我们率一万精兵轻装急进,等他发觉后,我们早已穿过了险要之地,李势一战可擒。蜀地富饶,人口众多,当年诸葛武侯用它与中原抗衡,如果我们得到巴蜀,则是国家的大利。”

桓温道:“这我也知道。但如果石虎趁机攻打荆州,又如何是好?”

袁乔轻轻一笑,“这种说法,似是而非。石虎听闻我大军万里远征,必然认为我方有严密防备,一定不敢轻举妄动。即使有所侵扰,我朝有长江天堑,沿江的诸军也足以拒守。望明公决之!”说完,便目光炯炯,直视桓温。

这番话说得桓温全身血液沸腾。区区一个荆州刺史算什么?他又怎能止步于此?如果能灭了成汉,这才是他的千秋功业!他点了点头,道:“彦叔,我意已决!”

东晋永和二年十一月初五,桓温率益州刺史周抚,南郡太守、谯王司马无忌讨伐成汉,向朝廷奏明后,不待朝廷回复,便命袁乔率领二千人作为前锋,大军从荆州出发,沿长江溯流而上。

消息传到建康,朝廷大哗。这桓温,怎么不待朝廷诏令,便擅自出兵?何况,蜀道险远,他兵力又不足,这一去,只怕凶多吉少。

会稽王司马昱急忙召来刘惔,问道:“真长,以你看,桓元子此去,是凶是吉?”

刘惔叹道:“桓温此去,必能取胜。”

“未必吧?”殷浩哂道,摇了摇手中麈尾。何充死后,司马昱当政,写信给殷浩,劝他出仕。殷浩如往常一般拒绝。司马昱又写信给他,称赞殷浩见识深远,足以经世济国,又说他的出仕与否,就是时世的兴废。有着“当世管仲、诸葛亮”之称的殷浩,终于接受司马昱的邀请出仕,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

刘惔幽幽道:“桓温善于赌博,不能肯定取胜的事,他一定不会干。此番他不待朝廷允准,便擅自行事,正如我以往对王爷所说的,一旦桓温攻克巴蜀,只怕他再也不可复制……”

虽然刘惔就坐在离司马昱几步远处,但他的声音仿佛像是某种预言,从幽远处传来,司马昱只觉一阵寒气袭来,不由打了个寒噤。

晋军从武昌沿长江西上,当先的是一艘三层楼船,正是桓温的座船,下面两层是分别称作“庐”、“飞庐”的房舍,最上一层则是“雀室”,是船上的瞭望台,士卒如鸟一般,在最高处观察四周的动静,因此得名。后面跟随着数只楼船。数十只蒙冲斗舰紧随其后,以生牛皮蒙船覆背,两舷各开数个桨孔,左右前后有弩窗矛穴。后面又有渔船改装的运粮船,更有不少小船,在江面上往来穿梭,传达命令。

上一篇:心机女配的生存法则 下一篇:长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