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接手穿书者留下的烂摊子后(132)+番外

“那就好,唉。”宁成渊幽幽地叹了口气,转身离开了。

宁映寒无奈地看着他的背影, 看着看着又笑了笑,不管怎样,来自大哥的有点别扭的关心,都让她心中微暖。

眼看着要迎来胜利的曙光,晋王军中反而丝毫没有轻敌焦躁, 而是愈加谨慎。

当初刚刚起兵时,晋王用兵大胆,有时甚至敢分兵,派两支军队同时分别攻打两座城市。

但到了后期,这种情况反而没再出现过,都是集全军之力攻一城。

事实证明,这般谨慎是正确的,在熙城,他们遭遇了极激烈的反抗,京中调过来的精兵,比地方上还是强上许多。

打下熙城,整整花了小半个月,战况最激烈的时候,晋王几乎三天三夜没有合眼,宁成渊也熬出了黑眼圈,只有宁映寒,就算同样熬了夜但看起来仍是那么光鲜亮丽,引得众将士侧目。

最后攻下熙城时,所有人都是极度疲惫,连庆功宴都没有力气举办。

反正过了熙城,就是京城。庆功宴什么的,等拿下京城,再开不迟。

虽然身体疲惫不已,但大家精神都相当振奋。

不过熙城就已经相当难打,打京城的难度,自是不必多提了。

晋王大军在熙城驻扎了数日进行修整,期间也不断在商讨、调整着攻京城时如何排兵布阵。

是成是败,在此一举,京城会有多难打,军中将士们都想象得到,自然免不了的紧张。

然而,就在此时,京中传出了皇帝已弃城而逃的消息。

皇帝逃走,带走了太后、皇后和几位皇子公主几位妃子,轻车简从,带着一支护卫军,趁夜间从京城北门离开了。

自晋王起兵后,京中实行宵禁,一到夜间,街上几乎空无一人,因此,百姓们没有第一时间发现帝王已弃京而逃。

皇帝离开之前,还吩咐内侍,能瞒多久就瞒多久。

随着晋王大军越打越近,文武百官已经有一段时日没有正常上朝了。因此,帝王不在宫中,他们也一时间没有发现。

最开始有流言传出的时候,百官们甚至还觉得荒谬,更有甚者还怀疑这是晋王放出的消息,为了扰乱京城军心。

直到几位重臣去求见帝王时,均被内侍挡了下来,这才发现不对。

他们心生怀疑,但也不敢冒进,这要是强行闯了宫廷,结果发现皇帝还在,那擅闯宫廷的大罪会让他们头颅不保。

不过一旦发现端倪,想确认,倒也不难。求见皇帝不成,众官员又求见了太子二皇子等人,他们全都闭门不见客。

百官慌了,摆在眼前的事实已经很明显了,他们立刻闹上了五城兵马司。

五城兵马司本是负责京城治安的,但大启之前一位君王,觉得京城职位冗余,便把城门守卫的职责也划分给了兵马司。

此时兵马司指挥脸上带着苦笑,被几位朝中重臣包围着。

皇帝要夜半开城门,下了命令,他能推拒吗?皇帝又警告他保守秘密,不许外传。这几日,他看着城里无知无觉、尚不知皇帝已放弃他们的百姓们,心里也颇为煎熬。

此时,被众臣围住追问,他干脆也不再隐瞒,告诉他们,皇帝已于五日前丑时离京了。

就算已有预料,听到这个确定的答案,百官还是心下一震。

且不提皇帝离京,他们这些臣子居然五日后才发现。单说皇帝逃走一事,就让他们思绪极度复杂。

某位一向被皇帝视为迂腐的臣子,之前一直口口声声直指晋王是乱臣贼子,还亲笔写了针对晋王的讨伐书。他此时呆愣愣地站在那里,不言不语。

其他官员也是心思纷乱,哪有时间安慰他?只有一个相熟的友人拍了拍他的肩:“当初长宁郡主在宫宴上说今上篡位一事,你便不信;今日众人来五城兵马司衙门,你也劝着不让来。我知道你忠君,但现在,你该为自己考虑考虑了?”

臣子抬头,茫然问道:“为自己考虑什么?”

“是干脆投了晋王,还是趁他没打过来时往北逃?”朋友道,“我敢保证,现在百官脑子里想的都是这些。”

“怎……怎么能逃呢?晋王是乱臣贼子,我们……我们身为朝廷官员,理应抵抗……”

旁边一位大人听到他的话,冷哼一声:“怎么能逃?皇帝都逃了,我们凭什么不能?都说忠君爱国,但皇帝他自己先跑了,弃咱们于不顾,还让内侍瞒着我们。他不仁就别怪我们不义。”

“就算如此,那也是皇帝,我们理应忠于他,你怎么能生出这种想法?!”

“哪有那么多理所应当?”又有人加入他们的谈话,“长宁郡主曾直指今上谋朝篡位害死先皇,照这么说,那晋王才是正义之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