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距离有些远(3)+番外

作者: 林一平 阅读记录

罗大姐就属于错失良机的老护士。

然后国家恢复高考了。一代代的医大 医专的毕业生,开始涌进了各级医院。护士就是护士,没有相应的文凭不可能改成大夫了。再耿耿于怀自己比小大夫强,也都没用了。

吕青抬头看看陈主任,点点头招呼一声,就继续忙乎自己的事儿。她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上卫校的应届生。工作了十年,已经成为创伤外科护士里的中坚力量。她嘴里抱怨倒班,实际上她是愿意 喜欢倒班的。只要不是遇到一夜没睡的特殊情况,四天一个夜班的频率,正好可以有弹性的时间,做点儿自己的事情。

作者有话要说:写在开文的前面

我用时间这条金线,把散乱的 有价值的旧事串起来,

借以展现九十年代初,那特殊的历史大变革时期,

前后三代临床医生的挣扎。

这些不是发生在主角一个人身上的事情,变成文字后,用一个人的视角展现;

不是一家医院的,集中到一家医院;

甚至不是一个国家的,也算到一起了。

开文的时间点是9月20日,北方某医科大学的一批毕业生,被刚扩建的省医院要去,已经上班一个多月快2个月了。

院方在临床医生匮乏严重的情况下,只给了这批新人几天的熟悉时间,就把他们轰到直面患者的临床第一线。

在这家医院,有1966年之前毕业的老大学生 老大夫,他们担任着各科的主任 带头人

在充当临床主力的中年医生里,有的是工农兵大学生;

有的是恢复高考后的医士班出身的大 中专生;

也还有1966年到1977年之间,由护理专业改医疗的医生。

数量更稀少的是恢复高考后,寥寥不多的正规五年制的本科毕业生。

这是个鱼龙混杂的年代。

们之间的争斗 合作,充满了九十年代初期的特色和人性的复杂。

几年的时间里,

有的人逃离了医院

有的人沉沦了

有人庸庸碌碌了

……

但不论老一代的医生是退休 入监 猝死

临床都没少奋起努力的一代新人

们在压力下成长

承担社会需要的“救死扶伤”的重任

们要帮助他人找回健康

找到幸福

提醒:

文中所有涉及到的疾病诊断 治疗方法 用药剂量,

都不能作为自觉有类似症状的人,自行治疗的依据。

如果不能排除“对文生病”的疑心,建议及早就医,切莫耽搁治疗。

文中的案例,不具有呈堂佐证的功能。

涉及死亡病例的讨论,也不承担法律责任。

再次强调这是小说,来源于生活,而不是法律文书。

外行看个热闹,同行欢迎指教。切莫对号入座,我不认账的。

***

这是一篇来源于真实生活的现代文,不同已完成的上一部308万字的《彼岸繁花》别名《红楼求生存》。

可能因为没有主角的光环 没有金手指,可能不那么爽。

但生活本来的面目就是那样,这里已经美化了好多好多了

哈哈哈

欢迎各位留下不同意见,也在此邀请各位天使加入到这本小说里来

用你最喜欢的名字 方式 成为《距离有些远》里的一份子

恭候您的光临。

第2章 烧伤2

外科病房的长廊,护理员正在拖地。李敏小心地快速地躲过护理员的拖把,往烧伤病房去。

看李敏白大衣的前面,装备整齐:左上衣兜,插着一支钢笔一支圆珠笔,塞有一个口罩;左下是一个简易临床药品使用剂量册子,是自家医院药剂科印刷的,仅供内部使用。还有一个她自己裁剪装订的便签小本子,用于记录临时发生的医疗事件 医嘱等等;右下衣兜有一个卷尺,一个听诊锤,二块在处置室顺来的大纱布。

这是创伤外科的标配。

而听诊器,则被她卷着拿在右手上。与她轻轻摆动的左手相呼应,好像随时准备做点什么的样子。

从背影看,第一个感觉是这个女孩子背部挺的好直。第二个感觉才是个子好像挺高的。千篇一律的 没有任何裁剪可言的白大衣,硬是被她的细腰长腿,穿出了风衣的潇洒感觉。连她脚下踩着的 普普通通的木底坡跟护士鞋,也被她的轻松脚步,渲染出明快的弹性,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跟上她的脚步往前走。

经常有人问李敏:你有170 吧?可实际上呢,她只有1米65。

走廊里不时有患者家属和李敏打招呼,问声早晨好,李敏基本是一路微笑点头,直奔烧伤病房。

烧伤病房在创伤外科的最里面。南向的三间病房,九月 十月都归李敏管。现在三间病房都住了患者。

上一篇:风尘中的爱情童话 下一篇:他最撒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