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眼儿媚(1)

眼儿媚 米兰LADY

小说在线阅读尽在https://www.256wxc.com---256文学【启信】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游春

庞荻初遇王雱之时乃宋熙宁三年春。

时近清明,花嫣柳艳,风中和着微雨清香,乍暖还寒。汴梁城外一脉青山碧水,翠麓陌上游春扫墓之人迤俪不绝。

山上行人中有一少女尤为醒目。她着一身轻绿衣裳,素巾束腰,外罩一件薄如蝉羽的水纹丝衣,头上戴着斗笠状毡帽,帽檐垂下整幅白色轻纱,遮住面容,面纱长垂,飘于身后,宛如轻烟淡笼一般。骑于一匹纯白骏马之上,身姿娉婷,沿着山路缓缓而行。她身边伴着几名骑马随行的侍女,还有侍从数人跟在其后,亦步亦趋。

一行人行至山腰,忽袭来一阵狂风,白马扬蹄嘶鸣,少女双手牵缰勒马,不料头上毡帽被风吹起,竟随风飘落山下。

少女回首而望,美目顾盼清而不媚,秀色如琼花初绽,才一展颜便已羞落群芳满城。

身边一侍女见状问道:"我们下山为小姐寻回毡帽罢?"

少女看那毡帽已飘远不见踪影,便道:"山路蜿蜒多有不便,不过是寻常帽子而已,不必如此看重,你从囊中拿出一方面纱给我即可。"

另一侍女闻言笑道:"话不是这样说。想那唐人笔记里常有小姐遗落贴身丝巾香扇等物,被有缘之才人拾到,日后演出一段佳话的故事。今日小姐所遗毡帽若真被某才子拾到便也罢了,但若落入一般贩夫走卒之手,岂不委屈了这小姐曾用之物,想来怎不令人惋惜?"

小姐私下甚觉有理,却颦眉故意斥道:"些许事都能被你牵强附会地想到这些无聊典故!"

那侍女灵巧聪慧,早看出小姐目中笑意,一边策马掉头一边问小姐:"小姐是留在此地等呢还是跟我们同去。"

"同去。"小姐果然十分惦记那落帽的命运,心道:"须得一清净之人拾得才好。"

一路寻到近山脚处才见有人手持那顶垂纱毡帽,正与同行之人谈笑。

那是一青年公子,年纪约二十许,身材修长秀颀,容貌清俊之极,长衣广袖,一袭白色丝袍迎风飞袂,飘然若仙,只是肤色过于苍白,略有病容。立于他身旁之人则大不相同,虽年纪与白衣公子相若,但身型矫健,剑眉朗目,身着淡墨色锦袍,银带束身,人一望便知此人必出身于贵族名门,然他一脸忧戚之色,似有忧心之事。两人并立,真如临风玉树,各擅其美。

那白衣公子展眉笑道:"难得出城踏青一赏悦人春色,更拾得精工纱帽,内染名香,必为一美人所遗之物。面对此情此景再有不快之事也该全然忘却了。颢兄何不与我以此景为题行令填词,以输赢来赌明日廷议之事。"

墨衣少年甚是诧异:"如何赌法?"

"七步之内作出半阕《长相思》,韵脚不限,你若作出我便依韵合下半阕。如若你输,明日你须附议我父亲所提之事,如若我输则劝父亲三月不再提此事。"

"关乎民生之事岂可如此儿戏?"墨衣少年正色道:"行令并无不可,但赌注须换。"

白衣公子呵呵一笑,颔首答应:"那我用我的萧史求凰翠玉箫博你花园中的十二株三色杜鹃如何?"

墨衣少年表示同意,于是白衣公子开始迈步数数。数到"七"时,墨衣少年抬首应声吟道:"出阳关,对碧山,新酒萧条轻暖天,堪忧事万千。"

"词是不错,但仍带着旧日烦愁,不免大煞风景。"白衣少年评道。

墨衣少年苦笑道:"心中所思便是如此了。愚弟洗耳恭听元泽兄佳作。"

白衣公子正欲开口,在一旁看了片刻的小姐侍女下马过去对公子说:"公子手中之帽是我家小姐遗失之物,公子若完壁归赵小女子感激不尽。"

白衣公子闻声朝小姐这边看过来,与小姐目光相接竟毫不回避,居然目不转睛地欣赏小姐容色,唇角微扬,似看得颇为赏心。

小姐不悦,转头侧向一旁,面露怒意,想:"此人竟轻狂致此!"

侍女见状也甚是恼怒,于是出言呵斥。

白衣公子这才对侍女道:"还自然是要还的,但请姑娘稍等片刻。"言罢径直走到路旁柳树下设摊为游人测字的算命先生面前,只说了句"暂借笔墨一用。"也不等先生答应便提起笔在毡帽面纱上写了几行字,先给同行的墨衣少年看了,两人相视一笑,这才把帽子交与侍女。

小姐从侍女手中接过毡帽,见面纱上提的原来是他依韵行令而作的下半阕《长相思》:

"小云鬟,竟娟娟,眉上随春淡抹烟,嫣妍欺杜鹃。"

词意虽明显赞美小姐之美,但小姐嫌他轻狂无状,写下这词读来颇有轻佻之感,他偏又提在面纱之上,小姐只觉连带着这毡帽也可厌了,于是将帽抛于地上,说:"既已被墨污了,我还要来做甚?"命侍从们起身头也不回地朝山上去了。

那白衣公子微笑着拾起帽子,对墨衣少年说:"即便不要了开口说赠与我岂不更妙?何苦如此糟蹋。此物虽十分雅致,怎奈主人却不解风情,可惜,可惜。"

只因这遗帽之缘,两人便情系半生,只是当时无人想到。

这白衣公子是当朝宰相王安石的儿子王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早在当今皇帝神宗祖父仁宗在位时便中了进士出仕为官。在郑县舒州等地做地方官时已颇有建树,起堤堰,决陂塘,兴水陆之利又贷谷于民,薄取利息,让民定期偿还,赢得口碑甚佳。后经京官举荐,入朝受三司制度判官之职。进京后即向仁宗进了一篇表言书,主张效法古代变法事例以强国富民。但仁宗观后置之不理,于是王安石心灰意冷,借母丧之机辞官回乡。仁宗薨逝后英宗即位,虽也曾数次召王安石再度出仕,但他一味推却,不肯进京。直到英宗子神宗赵顼即位。

赵顼登基时年仅20岁,年轻气盛,有心变革。当时宰相韩琦已是三朝元老,位高权重,因此不免有人在帝前说其独断专行,神宗虽未必全信,但也对韩琦有所忌惮,一心想起用新人以削弱韩琦之权。韩琦闻风而叹,主动提出辞职,神宗挽留不住,便命韩琦以司徒兼侍中判相州。这时几位官员重提王安石之事,向神宗力荐,称其有宰相之才。韩琦入宫辞驾,神宗问他王安石是否可用,韩琦答:"王安石做翰林学士便有余,处辅弼的位置则不可。"于是神宗召王安石进京,起初便授予他翰林学士之衔。

王安石这次欣然入朝。与神宗问答间将帝比为尧、舜等古代圣君,拟自己为皋、夔、稷、契、傅说等贤臣,并畅谈法古变今理财足用之道,听得神宗连连颔首,几乎全盘接受。次年不听唐介等老臣谏言,升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于是王安石奏请神宗采纳新法治国。神宗准奏,遂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掌经画邦计,变更旧法,调济天下利权,令王安石总领。王安石随即与心腹吕惠卿、曾布等人酌定新法八条,即:

一、农田水利。派员分行诸路,相度农田水利,垦荒废,浚沟渠,酌量升科,吏民同役,不得隐瞒逃匿。

二、均输,凡州郡上输的官粮,官得徙贵就贱,因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的,得以便宜蓄买。

三、青苗。农民播种青苗时,如无钱播种,由国家借给,令出息二分,待谷熟随夏秋税偿还国家。

四、免役。人民依等级缴纳免役钱于国家,得免劳役,国家将免役钱另募无职业的人充当役夫。

五、市易。京师置市易所,使购不卖的物品于官,或与官物交换,又备资贷与商人,依限纳息还本。

六、方田。以东南西北各千步为一方,计量田地,依地的肥瘠程度而定税五等,人民按税则缴纳。

七、保甲。采古时民兵制度,十家为保,五百家为都保,都保置正副二人,领导保丁贮弓箭,习武艺。

八、保马。设置官马,凡保甲愿养马的,每家得领养一匹,愿养二匹的,听岁一检验,有死病的补偿。

八条新法中前六条称富国之法,后二条称强兵之法。新法一出满朝哗然,反对者中一些是看出了新法在具体实施上的困难,料到最后的效果未必全如设想,另一些则恐新法有损自身利益,都极力反对。苏轼不断上书神宗,于《上皇帝书》及《万言书》中言变法之弊,说"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希望能以较缓和的方式改革,若要变法,也应逐步进行,而非如王安石的变法般急功近利。两朝元老富弼更直接进言说"陛下临御未久,当布德惠,愿二十年口不言兵"。但神宗一味信任王安石,非但不接纳几位重臣之谏,反而于熙宁三年升王安石为同平章事(即任宰相),全面开始实施新法。

朝中保守派重臣纷纷被贬出朝去外地做地方官,例如宰相富弼、直史馆苏轼、检详文字苏辙、枢密使文彦博等。还有一些老臣不肯依附王安石,便请辞归家。剩下一些位轻无权之人虽无遭黜之忧,但也整日度日如年。这其中有个翰林学士庞公,已为官三朝,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为人也十分稳重,颇受人尊敬。他生性淡泊,向来不甚看重名利,更是从不介入权位之争,虽也不赞同王安石变法,但反应不像富弼、苏轼等人激烈,所以并未遭到罢黜。朝中其余保守派闲时便常聚于其家,谈古论今,不时发发牢骚。

上一篇:柔福帝姬 下一篇:孤城闭/爱上宦官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