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丫丫是美食家族的小闺女(34)

作者: 宝路 阅读记录

“就她一个?”夏太太代表夏家人提出了重点疑问。

“她和她大堂哥。她两个哥哥不行。”龚力伟说着尴尬地看一下两个儿子。龚夏文龚夏武和爸爸一样尴尬。

厉害呀,这个小西施。夏家人知道, 人家龚老爷子是名声在外的名厨,眼光能看中谁意味着什么。

龚夏雅见夏太太、夏小叔、包括熊娃子夏实秋,都目光炯炯地看着她,看得她要囧囧了。

接下来夏明生一只手忽然放她小脑瓜上, 说:“后天是吧,我可以去旁观吗,龚师傅?”

听见小叔这么说, 夏太太和夏实秋跟上:“我们也去。”

名厨大比拼,场面肯定很精彩。

龚力伟老实道:“我得问问我爸。不过,我爸应该不会拒绝。”龚老爷子因为夏小叔对夏家印象很好。

从医院离开时,已是傍晚时分。血红色的斜阳落在沥青路上,流泻在鳞次栉比的民居屋顶上,在此街道的夕阳美景中,小摊小贩们再次蜂拥出街准备迎接第二波吃客高峰。

忙活了一天的人们,如早上赶着去上班前一样,饥肠辘辘。回家的路上买点小吃先填点肚皮,这是许多路人的习惯。马路两边的小吃摊就此红红火火。这样的热闹,那些大品牌的老字号肯定不会放过。从古至今,除了堂食,老字号对外售卖的窗口也是络绎不绝。

龚力伟带着自家三个孩子,先是同其他人围在一个路边摊上。这是一个卖韭菜盒子的摊位。

老北平街头巷尾卖韭菜盒子的,大多出自山东老乡。

见是一锅上铺满油,小火起来后,油滋滋滋的冒响。放在油锅上面的韭菜盒子,底层被火煎得金黄金黄的。食客们扑鼻是煎到发焦的香气,很刺激人的食欲。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如此,标准韭菜盒子应该是干烙的做法却是在大街小巷里几乎灭绝了。

龚力伟记得有一家北方馆卖干烙无油的韭菜盒子。

前两天他和大哥龚力正说起这店的时候,龚力正告诉他那店早关门大吉了。足以说明,比起东西做法传统不传统,这东西做得谁让食客想吃更重要。

龚夏雅站在两个哥哥中间,拿小手揉揉小眼睛。

油锅上的油,煎得都快溅到她小脸蛋上了。可是,围观的食客们包括她哥哥们均未察觉,一个个只闻着油锅上的香气依依不舍。

“喜欢吗?”龚力伟的手摸摸家中三个孩子的小脑瓜问。

“嗯——”龚夏文和龚夏武改变语气成后面的迟疑声,是由于看到妹妹不出声。

两兄弟的美食标准现在都向妹妹看齐了。

龚力伟见儿子们的态度直乐,问小女儿:“丫丫怎么想?”

龚夏雅直率地摇起自己的小脑袋。怎么会喜欢?油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煎,不洗锅,别说美味不美味,这个食品卫生已经不过关。

见到女儿的反映,龚力伟更乐了,伸手抱起女儿,带孩子离开这个地方边说:“丫丫不喜欢。要让丫丫喜欢不容易。”

爸爸这个口吻,让龚夏雅有些小脸红:她不是那个不爱吃饭的熊娃子一样挑剔的,只是吃美食有底线。

“走吧,去东兴楼。”

那是什么地方?第一次来首都的三个孩子好奇地听着爸爸的话。

“东兴楼,一家闻名许久的店了。以前,你们爷爷在那里当过厨监,主要监督厨房里的人有没有按规矩做事。像你们老师在学校里监督你们写作业和考试一样。”

爷爷好牛气,在出名的店里当老师。几个孩子一听爸爸这话秒懂,对爷爷崇拜得五体投地。

“和你们爷爷说了,带你们尝尝包子,特有的,全国只有一家做这种包子,就在这里。”

龚力伟路上给孩子们讲解完,带孩子们走到了东兴楼的对外窗口,刚好窗口上刚出炉一锅冒热气的蒸屉。

排队的食客们全拿着票冲刺上去。

龚力伟和三个孩子怕被人挤着了,望而却步,先退上几步。

暂时看不见东西,龚力伟先给孩子们继续上美食课说:“用韭菜做的点心,最常见的是韭菜饺子,然后是我们刚才看的韭菜盒子,现在是第三种,韭菜包子。我们家里做的包子你们知道的。”

爸爸这样说,最爱吃包子的龚夏武马上举小手比划包子的模样。

包子哪个小朋友会不知道,面皮软塌塌扁扁的一团,最上面有几个褶揪成一撮,像疙瘩一样。据说这个疙瘩是人捏出来的,合拢包子口的特色,专属于包子,不然得叫馒头了。

等了等,前面围着窗口的食客们并没有减少,反而是越围越多,估计是卖光了这人都围在那里。美食总是不等人的。

无奈下,龚力伟只好悄悄指着买完拎着塑料袋的食客,指导自家孩子观察塑料袋里的韭菜包子:“看到没有,那就是特殊的韭菜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