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之女帝传(23)+番外

作者: 皇客 阅读记录

乡试期间是全封闭式管理,考试结束之前考生只能在考院自己的考房度过,考试、吃喝、睡觉、排泄,都要在那一平米多的考房度过。

王原只要进入了考院,就意味着三天之内无法出去了,王原放眼望过一排排的考房,看着破败不堪的院子,大大小小的土坑,长满了各种杂草的地面,心里非常不爽,并不是他矫情这样的环境,而是对这些考官如此态度的不满。

乡试三年一次,考院也就三年开放一次,环境残破是难免的,不过朝廷为了表达对科举的重视,在那年秋闱前夕,会派遣工人对考院进行维修,以给考生较为良好的环境。但是如今这几年,灾民遍地,朝廷黑暗,自然无人会管这么多事,地方官员也就不在意考院好坏了。

王原按照考官下发的木牌,找到了自己的考房,打量了一下四周环境,摆了摆头,有些无奈的叹气,“尸位素餐啊!”

王原进了考房,坐在座位上,等待第一场考试开始……

百择其一,机械连年。——路

第16章 乡试期间

乡试主考官是由京城委派下来,副考官由地方知府在学院选派,京师考官的委派可以有效防止地方的徇私舞弊。

日头缓缓东升,巳时二刻,正是考试开始的时间,副考官一声令下,考卷便开始陆续下发。

王原快速浏览一遍考卷,便开始从头作答,第一道题出自《中庸》,题为“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王原思忖片刻,开始在考卷上作答,“人唯至诚,方知上天之命,行天下之性……”

人只有在至诚的状态才能明白什么是天命,什么是性;明白了天之性,就能够明白人之性;能明白人之性,就能明白物之性;明白了物之性之后,就可以和天地一道去化育万物了;可以和天地一道化育万物,那就是和天地并列而合为一体,和日月的光明合为一体,和道的本真合为一体了。到此境界则修道之功毕矣。

这是后世对《中庸》中此句的全部译文。古代科举对五经理解的要求非常之高,虽然科举考试中也就只用三五句作为考题,但若非是对书中句子研究通透,做出的答案是万不能被考官看中的,在数万计科举士子中,会被毫无存在感的挤下去。因此,乡试的三场考试即使题少,也要花大把时间才能应对。

王原足足花了小半时辰,写下一篇近千字的见解,又仔细检查一遍,方才继续作答下面的题目。

第二道题,“独乐乐,与人乐乐,不若与人;与少乐乐,与众乐乐,不若与众。”出自《孟子》,第三道题,“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出自《大学》。王原对五经自然颇有研究,答起来并无难度。

实际上每场考试足足有一整天的时间,这么久的时间,对于每个参与者,都是足够的,王原将第一日的考试包括答题、修改之类的工作做完,已是过了正午。王原将试卷折叠放在一旁,保管好,拿出随身携带的干粮,干粮是一些包子,大饼之类的面食。这些东西需要撑上三场考试结束,也就是三天,而包子不宜隔夜,因此王原将带来的几个包子作为了第一日的口粮。

……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到了第二天下午,天上却是下起了雨,因为考院的考房实在是破败,王原所在的考房也是有一个角落漏雨,将下面的地面弄得泥泞。

“哼,堂堂魏州府城,一个乡试考院连一个县城茅棚都不如,”周围某个考房传来一声怒骂。

又是一阵响动,传来拍桌子的声音,“岂有此理,朝廷每年乡试前期用来修理考院的银子,莫非是被这些官员拿去喂狗了不成”

“啊,怎么下雨了…我…我的题纸,怎么都湿了这…这…”似乎是某个休息刚醒的士子着急的声音。

正当此时,却是传来兵卒的呵斥声,“大胆,当考院是茶馆吗吵什么吵还想不想考试了不愿意呆在这里就出去!”

经过兵卒的一阵呵斥,那些不满的士子最终还是安静下来,毕竟谁也不想被逐出考场,那样再想考举还得等三年,离仕途又不知晚了多少年。

王原听着外面各种闹剧,也不由得苦笑起来,这考院破烂的实在是超乎想象。也不知那位倒霉的士子考卷有没有被雨水浸烂,如果纸张浸烂,那今日的辛苦做出来的考卷就毁了,即使可以跟主考官说明情况,再做一张,谁知道能不能达到之前的效果呢。

……

三日的考试很快就结束了,王原起身出了考院,四处观望一阵,出来的士子有欣喜若狂的,也有垂头丧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