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戏精之路[娱乐圈](32)+番外

作者: 暮峰贝 阅读记录

很多人不了解民歌和通俗歌曲有什么区别,其实很好分,如果硬要举个例子形容的话,大概就是《好日子》和《青花瓷》之间的区别。

现代的通俗歌曲音域也很广泛,只是学院考试已经形成了定例。传说中,哪怕真的有学生唱了个高八度的流行曲,老师们也会把分数调低。这大概也是某种学院派的偏见……吧。

当然,有学生问都不问就自己想唱什么唱什么,发音不明,吐字不清,取材也用家乡小调,那分数低到发指也很正常就是了。

影视表演类考试通常分为初试和复试,复试又有二试和三试。一般是初试筛选出一定的名单,学生们按照名单决定回家还是呆在宾馆,复试才是关键性的考试。

从时间上来讲,艺考跟普通高考的时间段完全不一样,通常在校学生想要参加艺考都可以通过学校报名艺术类的提前招生。

说起这个考试,麦秋就想起自己上辈子参加高考的时候班级里就有不少同学报名,由于老师的毫不顾忌,很多平时你明明看起来风轻云淡成绩相当不错的好学生都会基因突变的满脸通红地报名艺考。麦秋还记得当年有特别实在的学生为了不戴眼镜,漂漂亮亮的去考试,愣是在高三那么重要的时刻跑去做近视眼手术,双眼皮手术……

后来她工作了以后才发现她那代人跟年轻人比起来差远了。

他们都是可以在高三时直接做丰唇,隆鼻,开眼角的狼灭。

也幸亏出现这种情况后多数艺术院校都表示不鼓励学生做双眼皮以外的整容手术,不然社会上整容的少男少女们比例一定激增无数。看看现场有多少人就知道了,麦秋戴着口罩,看向一望无际的队伍。整个学校操场根本装不下,都要排到校外去了。

人山人海人挤人,密密麻麻,乌央乌央,报名者众,从远处看像是春运现场。

其实也不全是明星光环的事情,很多时候跟国内的选拔流程以及考试内容也有关。艺术这个事情实际上是很难用量化的分数去衡量的,就算评分标准说得很清楚,每个老师的评判标准又是说不清楚的。高考觉得有问题还可以复查卷子,表演考试就没有复查的说法。而且还有培训班这类的事情,你上了老师的课,老师自然对你眼熟一些,印象也好一些,所谓大家都知道的“潜·规则”,大概就是这样的。大家都不知道的那些,那就不好说了。

最后一切都不透明的结果就是……有时候就连被选上的学生本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凭什么被选上的。——听起来几乎就跟抽卡差不多,是非是欧全看运气。

所以也就很难完全怪这些想要撞大运的学生们都跑来学校碰玄学,舞台实在太吸引人了,明星的地位直线上升更是吸引人。

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人考上就有可能改变全家的命运。

谁不想试试呢?万一呢?彩·票那么难中还有人中呢。

再说艺考也是高考之外的另一条出路,文化课分数始终没有其他普通院校要求那么高。普遍的认知就是学艺术的并不需要多高深的学识,只要专业上的技术好,人们也并不会苛求他们出口成章。虽然不少明星在有了地位以后又想要把自己包装成文化人,不过学识这种事还是很难骗人,比如某个不知道全国论文网站的毕业生,大家就很容易猜出他的论文品质。

但是,真的是全是这样吗?

据麦秋自己知道的,假如表演系一个班有三十人,其中五个会出名就已经算是相当大的概率了。更多的是这一年一个班只有一两个人出圈,再或者一两个都没有。好多同学们靠着学校里积攒的人脉拍上一两部小制作,然后全体覆灭,连水花都没翻起来。

这是表演系的常态,也是大部分专业的常态,能够在大学读了某一专业并且毕业后也一直做这项工作的人屈指可数。只不过,演员这个职业因为本身的光环特别的引人注目罢了。

也有不少人凭着资本和人脉硬是挤进圈里,那对于普通人来说,就属于另一个故事了。坦白说,就算是这样,挤进去的也多数都是“查无此人”,度娘百科里经常会写一写吃瓜群众听都没听说过的经历和奖项,不定期地演上一些可能上映都不到一个星期的“电影”……就像《皇帝的新装》里的皇帝,自个儿高兴一下,周围的人吹捧一下,感觉挺好,也就这样了。

所以真正的成为想象中的明星,其实并没有大家口中说的那么容易,一步登天的人当然有,但是十万里挑一的概率也就差不多了。

——

初试比较简单,刨除一些彻底没有准备的,大家都对自己很有信心。有那种看着颤颤巍巍,一上场光芒万丈的;也有那种雄赳赳气昂昂,上场之后连话都说不明白的;还有那种老油条,干什么都游刃有余的;再有就是有点小名气,上来凹“学霸”、“校花”造型的……最后这种通常都自带媒体记者,长·枪短炮地亮闪闪地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