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逆君侯(48)+番外

石宝儿同大太监一齐跪了下来,叩首谢皇后恩。

“邈儿,玓儿,你们也尝上一尝。”闻皇后挥了挥手,让石宝儿将仙桃分给下首两人。

石宝儿方才不敢擅自在殿内张望,如今走到那位声音好听的大人面前,才终于看清了他的模样。

大人身材高挑,容颜极为俊秀,看起来大约二十来岁。他身穿一袭紫色官袍,袍上绣着云鹤花锦,腰配御赐金带,一头长发用朝冠高高挽起,如玉山秋月。

石宝儿大惊,碗中仙桃差点抖落,这位大人看似年纪尚轻,竟已是朝中三品重臣。

“东境如今战事胶着,花间可受波及?”大人接过桃子,语气温和地问自己。

石宝儿红了脸,半天才支支吾吾地说:“回大人,延东军严守东岸,乌首退避百里外,桃间尚未受波及。”

大人点点头,又问:“那凌波,秋槿,君留诸岛呢?可有岛民流离失所?可有海田绝收?”

“好了好了,别再问他战事了。”太子不耐烦道,“今日来是陪母后逗趣解闷的,要谈回中书省再谈去。”

大人面露歉意地看了自己一眼,果然不再追问了。石宝儿暗暗松了口气。

听闻石宝儿不仅得了娘娘的赏,还得了娘娘的青眼,小太监们住的院落里一时热闹了起来。刚入宫的小公公们追着石宝儿问这问那,还轮番要石宝儿请酒。石宝儿同众人喝了三巡,才终于落得个清静。

夜半无人,他独自躺在小榻上,透过窗台呆呆地望着天边的明月。

今日接连被那位大人追问,自己差点就露了馅。

世间哪还有花间岛,早在一年前,花间便被乌首海寇烧了个干净。全岛百余户人家都被屠尽,只剩他一人被延东军相救,堪堪活了下来。

闻雪朝与赵启邈走出中宫时,天色已有些暗了。

赵启邈掩袖打了个哈欠,面上已显乏意。靖阳帝龙体欠安,接连几日都未能上朝。他今日从卯时便主持早朝,与老臣们舌战了三四个时辰,午后又被皇后邀至中宫相谈,此时早已疲惫不堪。

“殿下若乏了,今日先回去歇息,明日再批也不迟。”闻雪朝接过女官手中的宫灯,为太子点上。

赵启邈揉了揉太阳穴,叹了口气:“走吧,还是去中书署一趟。”

他身为储君,已入朝辅政两年。闻雪朝为闻氏后人,也早已入朝为官。两人为朝中政事殚精竭虑,恍然间早已不复少时在上书院的时光。

永平二十八年,五皇子赵凤辞作为监军,随延东军南下抗倭。延东军于东海集结数十万大军,欲与乌首族决一死战,夺回故土。却不知何时走漏了风声,乌首首领在大军休整时便率领麾下海寇避走东海,占下数百个远洋小岛,与大芙形成遥遥对立之势。

群岛易守难攻,延东军已失了正面出击的良机,只能在东境沿海建起守备军,操练海师,以待来日。两年间,延东军筹划过几次奇袭,夺回了几座小岛,但尚未击败海寇的主力军。

永平三十年,太子入朝协理朝政,挂名中书令一职,主掌朝中密奏封事,临传诏命之责。闻相嫡子闻雪朝同年入朝为官,任正三品内史侍郎,辅佐储君处理政务。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靖阳帝身子一年不如一年,如今镇北延东两位大将都留在驻地,皇子们或出宫建府,或下放封地,逐渐都被逐出了权力中心。如今大芙朝堂,已落入太子殿下与背后靠山闻家的手中。

闻家小子年纪轻轻便任中书省要职,初时曾引来许多老臣不满。几名谏官曾向皇帝上谏,最后仍不了了之。知情人不禁感慨,闻仕珍自己当了参知政事,便铁定心思要让儿子也封侯拜相。

京中曾与闻雪朝厮混的纨绔,嘲他腰金衣紫后便愈发高不可攀起来。闻雪朝今年已二十有二,广阳同他一般大的男子,大多都已婚娶数年,膝下也已有儿有女。而闻大人这几年拒了许多做媒,一直孑然一身。

中书省的大臣们都有家室,就连太子殿下也不意外。每到半夜,留守中书署的常常只有闻雪朝一人。他不常回闻府,也并无耳鬓厮磨的去处,便时常在中书署客院过夜,同那堆连篇絫幅的折子睡在一起。

今日各郡上疏了近百封奏折,大多是居功邀赏,旧案重查。他通常在前堂将奏折筛查一遍,再按类分好送给太子阅批。

闻雪朝将百封折子归整好,发现桌上还剩了两封。他取过折子,见扉页分别写着“延东祝府圣启”,“杜陵郡府圣启”两行字。

军情向来直达临枢院,由军机大臣审阅后,再上交陛下。为何这两封折子绕过了临枢院,直接上疏到了中书省?他觉得事出蹊跷,侧首朝后堂望了一眼,见赵启邈并无动静,便凑在烛光下,将两封折子展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