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秦时明月+天行九歌同人)青鸾(178)+天行九歌同人)青鸾

作者: 霍朝予 阅读记录

韩非调查后发现,姚贾为世监门子,曾是赵臣,后被赵国所逐。至秦国后,以王之权、国之宜,外自交于诸侯,有联络各国的机会,且游说内容不得而知。

他的出使,究竟是离间四国,还是劝他们表面将联盟分崩离析、实则暗中联络?

楚国,有大量的秦臣楚人势力残留;燕国,太子丹曾于咸阳为质;秦王幼年在赵国受辱,赵国必定对秦王的一举一动十分惶恐;百越,当时嫡太子下落不明,其余部落一盘散沙……

这场游说的结果,令人不得不心中生疑。

姚贾却是对答如流,他手持笏板垂首道:“臣以财宝贿四国,实乃为秦之利益考虑。若是臣有意同列国‘自交’,又何必再回秦国向王上复命?”

此言一出,便有几名大臣出言替其辩护。

对自己的出身,姚贾同样毫不隐讳。

在秦王面露犹疑之色后,列举姜太公、管仲、百里奚等名人为例,说明一个人的出身低贱和名声不好并不碍于效忠“明主”。

嬴政有些动摇。

韩非探查这么久,朝堂上究竟有没有真正的异心之臣尚无定论。姚贾有功于秦,若是贸然发落,只怕会寒了群臣的心。

李斯与韩非对视一眼,按照“原定”的计划开口。

“王上,据臣所知,韩非曾上书谏言,秦国欲攻打列国,需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瞥了姚贾一眼:“若是姚大人却与赵国有勾连,定会反其道而行之,坚决劝王上先伐韩,以解赵国之困。”

这是韩非计划的第二步。

秦王虽信任他,他却不能将希望全部寄于其身。有些话,由旁人来说,会令秦王少些疑心。

嬴政垂眸不语,似乎在思考李斯所言。

朝中早在韩非入朝之前,便分成了“存韩”和“伐韩”两党。文官多主张存韩,武将多主张伐韩。而姚贾,就是少数文官中,坚决支持伐韩之人。

姚贾跪地叩拜,言语中满是恳切:“禀王上,臣谏议伐韩,实属为我秦国考虑。攻打韩国所耗人力、物力,定是远低于攻打赵国……”

韩非蹙眉打断他的话,进言道:“王上,韩国已率先向秦国称臣,为五国之表率。若是反而率先伐韩,天下人又该如何看待秦国?”

文官中有几名胆子大些的,也跟着出声附和。

韩王以子女事秦,并献上玉玺,其一片真心可鉴。若是秦国率先攻打最为听话的韩国,未免不会逼得其余五国联手抗秦。到时引来更多的军力投入,才是祸患。

李斯勾出一抹意味不明的笑,“韩非所言有理,韩王曾遣水工郑国入秦修渠,使得关中为沃野,秦得以富强。郑国虽为细作,可被王上勤政爱民的……”

“李长史,”少史张载不禁高声厉喝:“慎言。”

果然,嬴政已经面露怒色。

郑国,为韩之细作?

群臣也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吵得人心慌意乱。

韩非站在那里,不做争辩,只是看着跪拜在地、不敢与他对视的李斯。

郑国与李斯交好,身份暴露尚在情理之中。可李斯的这番话,看似不慎,实则早已算计好了。

韩非之死(二):同盟

最终还是身为相国的昌平君喝住群臣,大殿才勉强恢复安静。

嬴政从头至尾一言未发,冷眼看着群臣争执得面红耳赤。

“韩非,”他终于开口:“寡人只问你,郑国,是否确为韩之细作?”

他上次在咸阳宫,可是半分没有提及郑国的细作身份,只言其遭人下毒迫害。

现在倒是想明白了,郑国遭到迫害,并非是因为其为秦国效力。而是他背叛了母国,不愿为细作。

那么韩非关于朝中存在异心之臣的假设,也就不再成立。

韩非对于姚贾的指控,究竟是攀蔑还是确有其事?他是韩国公子,真的会眼睁睁地看着母国被攻打?

几百只眼睛盯着自己,韩非突然觉得好笑。

他隐瞒郑国的身份,实在是不想替韩国招来祸患,没想到今日,李斯的“无心之言”竟轻易使秦王生出疑心。

看来这个好师弟,骨子里还是那个样子。

为了自己的前程不择手段,哪怕自己已经承诺在事成之后替他邀功。

韩非不欲做出争辩,只叩拜在地:“是。”

气氛陡然冰冷。

而罪魁祸首李斯,倒是“好意”替韩非开脱:“王上,韩非为韩之公子,今王上欲并诸侯,其一心为韩而不为秦,乃人之常情,还请王上从轻发落……”

昌平君在一旁微微摇头:李斯真是玩的一手好心计,究竟是火上浇油还是雪中送炭……

嬴政忍无可忍,一掌重拍在桌案上,问道:“廷尉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