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司马(1078)

作者: 夜雪行寒 阅读记录

针对孙霸给自己所挖设的陷阱,陆逊以举例论证作出了巧妙的反驳,让孙霸哑口无言。

而孙权也因此得知了陆逊的立场,他意识到这个时候的确不适合对外开战,于是他下诏命令诸葛恪无论用任何手段都会将舒县的百姓迁回吴国境内,随后在焚烧舒县之后撤军。

当司马懿率领大军到达舒县的时候,发现的是一片被烧焦的县城。

城中到底弥漫着烧焦的气味,司马懿带着司马师和邓艾在城中巡视,发现城中并非所有的百姓都跟吴军撤走,还有不愿意离开的便和这县城一同付之一炬了……

看着这一副惨绝人寰的景象,司马懿想到了当年自己还是个十岁孩童的时候,洛阳城也是这样一副场景,虽然自己当时因为和兄长司马朗及时逃走,所以避免了落到今天眼前发生的惨剧,但却依旧让他感叹颇多,他叹了口气对身旁的邓艾说:

“将这些遗体好生安葬吧……”

战事结束之后,司马懿在曹爽的暗地算计之下无法班师回朝,他只能在淮北地区巡视屯田,但这对司马懿来说却也不是什么坏事。

为了防止和自己的“老朋友”王凌碰面,司马懿不方便直接出面,而是派遣熟悉豫州地形的邓艾前去视察屯田的具体事宜,邓艾接到命令之后,从汝南北上至陈县,又从那里沿着项县一路向东南行进,直到寿春。

经过考察,邓艾提出了两项重要建议:

第一,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

第二,第二,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

他也进一步向司马懿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土地肥沃,可惜水少,不能够充分利用土地。应当开挖河渠,引水灌溉,广积军粮,又开通漕运的水路。我还就沿途查看的情形撰写了《济河论》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从前平定黄巾之乱,为此而屯兵开田。在许都积蓄了许多粮食,目的在于控制天下。而今三面已平定,但淮河以南还有战事,每当大军南征,仅用于运输的兵力就占去一半,耗资很大,劳役繁重。陈、蔡之间,土地肥沃,可以减省许昌周围的稻田,引水东下。而今淮河以北屯兵二万人,淮河以南屯兵三万人,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轮休,常有四万人,边种田边戍守。风调雨顺时,收成常常是西部的三倍多。扣除兵民的费用,每年用五百万斛作为军资。六七年间,可以在淮河上游积蓄三千万斛粮食。这些粮食够十万军民吃上五年。凭着这些积蓄进攻东吴,可无往而不胜!”

司马懿对邓艾所提出的观点大为赞赏,他借曹爽所赋予自己的治理屯田职权,颁布命令,由邓艾统筹屯田的详细事宜:

魏国在淮南、淮北广开河道,大举屯田。

北以淮水为界,自钟离以南,横石以西,至沘水源头之间的四百多里范围的土地上,五里设置一个军屯营。每营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卫。

同时,淮阳、百尺两条河渠也拓宽了,从黄河引水注入淮水和颍水,颍南、颍北修成了许多陂田。

淮水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长的水渠,灌溉农田二万顷,从而使淮南、淮北连成一体。

几年之后,从京都到寿春,沿途兵屯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出现了一派繁荣富庶的景象。从此,淮水流域的水利和军屯建设得到飞速的发展,魏国在东南的防御力量也大大加强。

每当东南有战事,大军便可乘船而下,直达江淮。军资粮食有储备,又没有水害。

邓艾所提出的这些积极性极强的建议,给曹魏后期的强大提供了很大的助推,这位曹魏在后面的数十年内与吴国的争霸之中始终占据最强态势,以及为司马琰、羊祜、杜预等人最终灭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试探忠诚随军西征,伐蜀不利损兵折将

公元244年(魏正始五年)春,正当司马懿在淮河一带积极进行屯田的时候,位于千里之外的洛阳城内,曹爽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着伐蜀的计划。

对于他们来说,司马懿在淮北的这段时间是非常宝贵的。

为了使这次的西征尽可能扩大声势,也能够起到压制、排挤郭淮的作用,洛阳令李胜向曹爽提议,由中护军夏侯玄担任征西大将军,接替郭淮都督雍、凉诸军事,在实际意义上成为雍州、凉州的最高军事统帅,协助曹爽共同打击蜀军。

这个建议刚一提出就遭到了何晏的冷言冷语:

“当初大将军曾经派出多少的说客去游说咱们这位中护军大人,可人家清高的很,根本不屑于和我们为伍,一门心思只想在在府中闭门著书,去找他也没有任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