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司马(1452)

作者: 夜雪行寒 阅读记录

(十九):忧谶语

事实上王肃一直对当初自己去找司马师,并将预言中的内容告诉司马师而感到后悔。

因为如果司马师不知道管辂当初留给王肃的第二则预言,那么现在的结果可能会完全两样,坐在司马家乃至于朝堂巅峰位置之上的人,就极有可能不是司马昭了……

在他的授意之下,王元姬先后拆开了这两卷简牍。

第一则就是管辂最早留给王朗的谶语,上面写着一段简短的文字:

有血却无相,有相未及实,有实偏促命,有命自失继。

而简牍的左下角还有较为醒目的五个小字:

初阅者王也……

看完了之后,王肃对王元姬说道:

“想必你也很清楚这‘初阅者王也’是什么意思吧?说来也真是命里注定的,当初管辂将这个交给你祖父的时候,曾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不能私下拆看,你祖父自然是默然遵守,他甚至都没有将这卷简牍的存在告知为父,它就这样安安静静的躺在书房内的书架上,无人问津,可是偏偏有一个人第一次来到了为父的书房就看到了这卷简牍,你知道他是谁吗?”

此时王元姬心中已经有所预感:

“父亲说的是……”

两人仅凭眼神交流,王元姬便从王肃的眼神之中确认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按照这则谶语之上所说,再结合“初阅者王也”的断言,王元姬推断出所说的应该是四个人,而如果将这则谶语和司马家联系起来的话,那么前三个的顺序应当是司马懿、司马师,以及自己的丈夫司马昭……

她的猜想再度得到了王肃的证实,随即王元姬也意识到到了另外一件事:

司马昭必然会在有生之年戴上王冕……

那么第四段所说的人,会是谁呢?

如果以这个顺序继续往下看的话,王元姬难免会想到司马炎和司马攸,而“有命自失继”的谶语,也让王元姬感到格外的忐忑与不安……

王肃最为关注的也就是这一点:

“眼下前两则已经应验,司马懿有王者之血却无王者之相,司马师有王者之相却并没有等到王者之实,至于你的夫婿司马昭,以他现在的声势与地位,恐怕不久就会戴上那顶王冕,恐怕最为关键的就是后继之人的选择了,我之所以把他支开和你说这些,就是认为现在说这些太早,但还是想让你心里有个数,将来若真有这么一天,不要让司马家重复袁绍和刘表那样的结局……”

其实王肃的话外之音指向已经非常明显:

司马师去世了,继承司马家的理当应该是司马攸,而因为司马攸年幼所以才像当年的孙权和孙策一样,由司马昭代为掌权,司马昭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过,自己只是代替亡兄司马师打理司马家和魏国的朝政,从未有过取而代之的意思,这就给将来司马昭之后的继任人选留下了一个不确定的伏笔。

接着王元姬又看了第二份简牍,结果发现了另一个惊人的事实……

这份简牍之上的内容同样简短,只有一行文字:

鸯出淮扬,其武勇非元上不可平,然剑锋过盛二者仅存其一……

相对于第一则管辂所留下的谶语来看,第二则显得不那么容易理解,不过王元姬与常人不同,她曾经在司马昭的案头之上看到了当初文钦的详细情报,其中就包括文钦之子文俶的内容。

虽然有关于文俶的记载十分稀少,几乎只有寥寥数语,可是王元姬却被他这份情报个吸引了,因为司马昭特地用朱笔在文俶的名字上画了一个圈儿……

之所以看到这则谶语就让王元姬想起来文俶的原因,在于文俶有一个乳名叫阿鸯,很多与他私底下亲近的人都不叫他文俶,而叫他文鸯。而当初文钦和毌丘俭在淮南叛乱之时,文俶就是作为叛军的前头先锋,接连挫败了邓艾等将领。

至于接下来的谶语内容,在王元姬看来也就没那么难理解了:

元上将其拆开,分别是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字(司马师字子元、司马昭字子上),也就是说唯一能有能力压制得住文俶锋芒的人只有司马昭和司马师,但是两者只能存一,也就代表着无论谁去都没有办法活着回来了……

看完了这则谶语之后,王元姬的心情显得更加沉重。

直白一点来说,司马师等于是替司马昭去死的,而那时的司马师眼角上的毒瘤并不适合切除,但司马师却决定在平叛战争开始之前匆忙切除,将原来已经定好的三军统帅司马昭替换掉,以至于虽然平叛成功,却未能活着率领得胜之师返回。

在刹那间,王元姬意识到,文俶可怕到只有司马师和司马昭才能收拾这件事,外人根本是不可能知道的,毕竟这卷写有谶语的简牍只有王肃有,而司马师之所以会突然改变心意,不惜拖着尚未痊愈的病体也要选择替换司马昭南征,理由也就只有一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