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司马(621)

作者: 夜雪行寒 阅读记录

斥责公文传达了上庸之后,刘封为了自保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孟达的头上,并且以此为由屡屡欺凌孟达,甚至还公然抢夺了孟达的鼓乐,让孟达觉得继续留在这里只有一死,所以写下书信派人送给刘备,而后率领部曲四千余家投靠曹魏。

孟达的降表送到了洛阳之后,司马懿认为孟达归降不仅对刘备方面将是又一大挫伤,更重要的是,孟达熟悉上庸、新城的兵力驻防,可趁刘备和刘封还没有时间作出反应之际,火速派兵在孟达的指引之下收复上庸三郡。

恰好此时中领军夏侯尚也上书说,刘备委任刘封驻守了部分兵力在上庸,加上那里山高路险,他们必定不会料到曹魏是出兵偷袭,只要出其不意定可以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两人的建议可谓是不谋而合,也很快得到了曹丕的同意,他命令夏侯尚与徐晃在孟达的引路之下,一路披荆斩棘直下房陵,威逼上庸。刘封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不仅丢失了整个新城,魏军也分两路南北包抄对上庸采取了合围之势。

这时刘封的处境已经很不利,他派出向成都求援的斥候也都被夏侯尚的人马截杀。后来孟达派人去向刘封劝降,被其拒绝。

刘封坚守不降的消息传到了洛阳之后,曹丕害怕刘封手中毕竟有两万人的兵马,上庸城又易守难攻,倘若战事继续焦灼下去势必会把刘备引来,到那时事情可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而司马懿对于这种担忧却并不以为然,他自信满满的对曹丕说:

“王上请放心,刘封帐下的申耽、申仪两兄弟原本就是被迫投降刘封的,今日见我大魏的铁骑压境必然会择机反叛,此战很快就会见分晓了。”

果不其然,在刘封拒绝劝降的三天之后,申耽和申仪就暗地里和孟达接触,双方约定时间由申耽趁着夜色打开上庸的东门,放曹军入城。

直到城中喊杀声遍天时,刘封这才从睡梦中惊醒,然而此时已经大势已去,为了避免自己被生擒受辱,刘封丢下了城中的守军独自一人骑马逃回了成都。

逃回成都之后,刘备对他兵败失城之举深为震怒:

“你这个逆子!当初对关羽见死不救,事后又推诿责任、欺凌孟达,以至于他叛逃曹魏!今天又丢了上庸这个战略要地,还有何面目回来见寡人!”

对于常人来说刘封犯下了这么多的罪过,早就该被处死了,然而他毕竟是刘备收养多年的义子,所以刘备虽然打算从重处罚、不予姑息,但却没有动杀机。

然而刘备不处刘封极刑,却令两个人心神不安,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便是太子刘禅。刘禅虽然已经是王太子,但他深知自己的威望比起屡立战功,且在军中颇为威信的刘封来说还差得很远,况且他性格勇猛刚烈,万一刘备死后他居功自傲、目无君主的话,必然会拥兵自重,对自己形成巨大的威胁,想要驾驭他是非常困难的。

为此刘禅特地以问政为名去拜访了诸葛亮,希望在这件事上他能够助自己一臂之力。

当家老通报了刘禅前来拜访之时,诸葛亮正在屋内和黄月英对弈,旁边没有任何人在旁却自行匀速晃动的木摇床内,有个女婴正在熟睡。

听了家老的禀报之后,黄月英微微一笑:

“看来我们的这位众人口中的‘庸才’太子隐藏的很深啊……”

诸葛亮也会意的笑道:“庸才?平日里在众人面前纵情享乐、疏于政务的刘禅,是个喜欢将事情藏在心里的人,可这不代表他是个没有想法的庸才。”

说罢诸葛亮放下了最后一颗黑子之后扭过头对家老说:

“去回禀太子,就说我马上就到,请他到前厅稍后。”

刘禅和诸葛亮的会面极为隐秘,没有人知道他们之间谈了什么。

第二天,刘备召见诸葛亮商议国事,顺便问起了刘封的处置问题:

“军师,你看以何种处罚比较妥当呢?”

事实上刘备问诸葛亮这个问题,实则意图在于让他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从而可以找个借口择时将刘封释放出来,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诸葛亮只给了他四个字:

“除恶务尽……”

这四个字虽然很是简短,但对刘备来说却具有极大的震撼力,他久久的凝视着诸葛亮的眼睛,充满了疑惑和不解:

“刘封是犯了大错,可罪不至死吧……”

诸葛亮摇了摇头说:“在下也知刘封与王上多年以父子相称呼,虽无血缘却已有亲情,王上不忍,可请您试想:现在国中已有太子,刘封虽为义子却有着长子的身份,且多年来追随王上东征西讨,尤其是迫阳平、收上庸之后,他在军中已经树立起了人望和根基。况且此人心高气傲、性格刚烈,除了王上之外不服任何人,颇有关云长之风,这样的人等到王上百年之后,太子殿下恐怕很难收他的缰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