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被嫌弃的英子的逆袭(209)

“他是做羽绒服的,我正在争取做他的出口总代。”

常人都以为羽绒服应该是北方做的,实际羽绒服的大厂目前都在南方,广东有一批、江苏也有一批。

英子笑了笑,“那你需要我做什么?”

“你听说过返季销售吗?”

英子眼睛亮了一下,“你的意思是——”

“夏天的时候以极低的价格销售羽绒服。”

夏天的时候准备“棉”衣,对于东北人来说真不算什么新鲜事,冬装尤其是质量好的冬装对东北人来说是刚性需求,不要说是羽绒,就算是貂皮大衣,一样是拥趸甚多,无数人趋之若鹜。

买一件貂皮,很多人打得旗号是能穿十年二十年,能传代(实际不可能),夏天的时候买一件羽绒服,留着冬天的时候穿,是件不需要思考的事。

对于消费者来说能以便宜的价格买到实惠的商品、对于厂家来说解决了库存问题、对于经销商来说提高了销量,三方共赢。

“需要多少本钱?”

“一间仓库,十四吨羽绒服,十万。”

一件羽绒服有多重?十四吨是多少件羽绒服?英子有点算不过来了。

“为什么你自己不做?”周林海也是做贸易的,他主打海外路线应该是往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批货。

“在这边老板最需要的是两天之内整库清空拉走,让他能继续囤货,我最早也要九月份才会开始向外发货。”时间问题,“我觉得这条路线比较适合你。”

“你带我去仓库看看?”英子不是不相信周林海,而是她对十四吨羽绒服没概念,不知道是多少件,也不知道是什么质量什么价位的。“韩老板是什么品牌?”

“大寒。”

这个品牌英子听说过,还算可以,学校里有穿的,冬天的时候一件长款大概六七百块钱,短款三四百。

周林海开着车载着英子开了大约一个小时,到了一片仓库区,“韩老板的羽绒服全在这样的仓库里。”

“别人吃不下这货吗?”

“羽绒服单价高,人工也比内陆贵,尤其是广东货,同样的吨数在江苏也就是七八万左右,这次只是第一次接触,你先拿货试试水,成了的话后面还有。”

还有?

英子有点挠头了,服装生意尤其是羽绒服生意,对她来说是陌生领域,她一没基础二没人脉,直接就投入十万包库……

可能这对于一般的商家是试水,英子现在手里的流动资金也就是十万,后续还有人工、运输之类的成本啊。

“经销商怎么看?”英子印象里省城就有两家大寒的专营店。

“库里的全都是三年以前的款,经销商返季卖得是去年的款。”

也就是说,英子想要卖出去,必须要比经销商返季还要便宜,库存里面可能还有一部分是卖不出去的,必须重新清理。

“我试试。”

冒险吗?可能吧,英子喜欢这种类型的冒险。

周林海带着英子离开了仓库区,请她到一间自己常去东北菜馆吃饭,“到了广州本来应该请你吃本地菜的,可我还是习惯吃咱们当地的口味,这家店的老板跟咱们是老乡。”

英子坐了下来,“我也爱吃当地的。”

周林海要了两盘水饺,两个拌菜,两人特意要了一头蒜,也不管什么“文明”不文明,“高雅不高雅”吃饺子不吃蒜香味儿少一半。

“他们这边的蒜跟咱们当地的紫皮蒜不是一个味儿。”周林海说道。

“我走的时候当地的糖蒜刚下来……”英子也顺着他的话题聊,谁也没提周明德的名字,好像那一段“故事”不曾存在一般。

作者有话要说:周林海捞英子出来了。

第100章 包库(二)

人生这条路, 看起来是“公平”的,每个人从起点出发, 到达自己想要的终点。

只不过有些人是跑着的,有些人是走着的, 有些人在起点腿就被打断了是爬着走的,还有一些人是有自行车、有三轮车、有汽车、有飞机的……

绝大多数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有人扶持的,一路牵着手走, 扶上马, 还要送一程。

可有一些人,则注定要一个人向前走。

为了让自己觉得安全, 尽可能走得快些,远离身边的黑暗和寒冷,拼命聚拢身边的所有资源, 躲避一切的风险。

写完了这封信,点击了发送。

面对不会“真正”伤害到她的危险时,她很勇敢, 可遇到真正的危险, 她是个极度胆小的人。

杨菲菲吓到她了,虽然她一直认为周明德是一块高级蛋糕, 偷吃会被守卫砍头, 当守卫的斧子真正砍下来的时候,她跑了,她飞快地跑了,她不要冒险。

周明德把事情看得很简单, 他们俩个可以私奔结婚,一起在南方讨生活,英子从小到大的经验是:被婆婆讨厌的媳妇没有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