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养个权相做夫君(881)

作者: 十七纬 阅读记录

又说到先前乔明渊提议的增开海上丝绸之路的事情,经过快一年的筹备,由福建水师的一位将军郑宇带队,最近就要出发,相信等海上丝绸之路组建起来,还能再多些进项。

等集英殿议事散后,天启帝留下了乔明渊、慕青易和谢允。

这些人留下时,谈敬和高元潼的脸色古怪。

他们当然知道是为了什么事情。

方才乔明渊的话没说完,天启帝想要的结果也没出,眼下留下这些人就是为了下一步的计划,他们鹊然等待就是。

总之,天启帝想要动田地税,他们立即就能散步消息出去。

到时候天下人群起而攻之,不管是天启帝还是乔明渊都得不了好。

还真没让谈敬和高元潼失望。

等他们走后,关于投佃的事情天启帝又细细问了一遍,乔明渊道:“陛下,如今战乱刚歇,百姓需要休养生息,土地里的产出对国家来说不过是一些粮食,但对农人来说那是他们的命,不怪他们想投佃,少交两成税子折算下来的银钱能做很多事情,比如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他们其实也担心挂田的风险,但还是义无反顾的挂了,就值得朝廷深思这样的田税制度是否合理。”

第464章 乱了

天启帝不语。

乔明渊又说:“陛下,大盛现在推行的田税是征收四成,臣乡下泥腿子出身,最明白四成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忙碌大半年,最后只能拿一些勉强糊口的粮食罢了。农人们之所以愿意冒丢失田地的风险都要投佃,还是因为投佃之后只交两成,能让他们多个进项。可若朝廷改了赋税制度,以后田税只征收两成呢?”

“贡献给举人老爷是两成,交给朝廷是两成,贡献给举人还要担心田地被无良的举人吞了,交给朝廷田地却是自己名下,若是能如此改革,谁愿意将赖以生存的田地挂靠在旁人名下,农人迫不及待拿回自己的土地,何愁田税征收不了?”

“可如此一来,势必要得罪天下读书人。”慕青易很担心。

乔明渊道:“举人挂靠田地本也没错,有些是存了帮扶乡里的决心,这种能凝结一起的政策也有利于乡族管理。但一个举人阖家上下能有多少田地?五百亩的数目太大,等于给了举人们一个诱人的馅饼,法不责众,这时候再说利弊没有意义。”

“再则,读书人的志向理应在为国尽忠上,而不是为了谋好处利益,冲着好处来的,将来未必是个好官。朝廷为了以示褒奖,可以在考上功名后提高奖励档次。”

“既然取消投佃会得罪天下人,那改个数目还在能接受的范围吧?五百亩太多,二百亩还算合适,不行就一百亩,存个奖励念想也是一种路径,陛下觉得呢?”

天启帝能怎么觉得?

他自己不种地,不过听乔明渊说起来头头是道,他觉得很有道理。

有了先前军政改革的事情在前,天启帝知道自己该缓缓图之。

他摸着胡子考虑,倒是可以先将举人挂靠的事情放一放,削减数额这个事情不着急。让百姓都拿回自己挂靠在举人名下的田地,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推行新的田地税法,就像乔明渊说的,都交两成的话,百姓当然愿意田地挂在自己名下。

到那时候,就算给了举人五百亩的免税名额,想来也用不上。

要不上再说削减,阻力会大大减少。

天启帝觉得这计策可行。

他让其他人回去都想想,看看怎么个改革法,才能将国库的赋税收入提上来。

乔明渊离开的时候天启帝还在琢磨,等人走了,他才抬头跟德安感叹:“像乔爱卿这样敢说敢做的朝臣,咱们大盛还是太少了。”

“乔大人是真贤臣,”德安很佩服。

他知道要说出这样一番话,多少人会权衡利弊,偏只有乔明渊无所畏惧。

天启帝点点头:“他得罪了那些功名在身的举人,还有多少要考功名的人也会怨怼他,都是为了朕的江山,朕得补偿。”

“乔大人新近得了一双儿女,他家中已有两个儿子,如今四个孩子,还住在那小院太不像话。也没哪个二品大员像乔大人一般简朴。”德安适时的提点了两句。

天启帝豁然开朗。

是,乔明渊有钱没钱且不说,住在那小院子的确是委屈。

不过京城不像其他地方,好地段、好位置的房子是有钱都买不到的,尤其是那些官邸,离皇宫近的那些房子基本都是朝中有头有脸的大官们住着,要不就是赏了皇室宗亲,寻常人有钱都买不到。

天启帝有心想给臣子分忧,自然做得妥帖细致。

他让德安拿了地图过来,亲自看了一圈临着皇宫附近的大院子还有哪些无主,之后认真圈了几个地方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