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1373)

真放不下。

黄龙府衙仓库要放存马老太出产的大列巴应急粮,要存放衙门正常运作的支出储备银钱,剩下的堆在那里干啥呀,给皇上运来吧。

反正那是公家的钱,以免还要受累给看管。别丢了,乌纱帽再丢喽。

还有大米。

杨明远知道,皇上最高兴的就是宋知府弄的试验田。许多以前的荒地,现在大米种出来了,虽谈不上丰收,但产量也不错,这次给送来让皇上尝尝。

他在一旁记录,据说,黄龙知府还要继续研究米面种子,宋知府明说不懂这方面的事情,已将改良种子的事情弄出一个研究小组。

杨明远偷抬眼,观察皇上表情。

皇上正低头看着手里奏报,一笔笔干巴巴的账目,一目了然。一件件利落不废话的汇报。

按理,这毫无感情的奏报,他应该什么也看不出来。

可皇上却好似看到了,黄龙的官员顶风冒雨指挥百姓们开荒。

好似看到黄龙的官员,外面甭管发生什么事情,他们也不管。

不怕私议,不怕被人背后参一本,就一门心思奔波于让百姓吃饱饭,让朝廷多税收。

皇上好似看到黄龙的官员,支起一个个展销会帐篷,宋知府牵头,每个官员都放下身价去拉拢欢迎各地商户。

如若都这样,本朝一定会开疆扩土。

皇上不想让人看出他动容了,转过身,“恩,呈上来,朕看看那米。”

而今日让旁听的杨明远动容的是,当聊完黄龙的事情,提起户部一个重要空缺时,不是皇上提的,不是陆丞相提的,

是户部那几位打头的官员提的。

户部尚书笑着对皇上说,想向皇上讨个人,宋知府,想调到户部。

这几人都没怎么和宋知府有接触。

你说这是靠关系?这是只靠皇上的赏识?

靠这两样,户部尚书不会主动去提。

即使想迎合皇上很看重宋福生,也不会提。

这些官员能在实干的皇上手底下干到有今天,能坐在这个位置上,他就不是靠谄媚。

倒是升的太快,对于宋福生的履历来讲,对比大多数官员的升迁路来讲,真可以说是升的太快太快,这些官员倒是很容易站出来提出异议,给皇上施压。

就像上次,宋知县升知府,其他尚书以及在场官员不支持不反对不表态,这就说明不是很赞同,心里是存有想法的。

吏部尚书当初是直接就站出来反对。就是没说过皇上。

再看这次。

户部尚书先下手为强,开始抢人了,从三品的空位,直接就向皇上要人了。

一副,皇上,将宋知府给臣吧,好吗?

而其他部的官员面露稍许不高兴,也不再是像上一次的理由是不是升太快,压根就没有人考虑这一点。倒是更像“你凭什么要啊?”

杨明远心潮澎湃。

他今日能看到这一幕,终于觉得替像宋叔一样的官员值了。

当别人在周旋,在应酬,在想着搞好上下级关系,他宋叔有的是机会去弄这些,各种关系在,不得不说,眼下有那么个王爷女婿在,要想弄那些杂七杂八,更方便了。

可他宋叔,日日是“我就创收。”从不停下脚步,从不费心思去看别的。

什么叫做指明灯,他宋叔就是。

他宋叔用自身的经历让他杨明远知道了,这个天下,只要你认干,只要你能做事会做事,只要你足够优秀,你就算无依无靠也一定会有非常好的前程。

皇上不瞎,这些最有能力的官员也不瞎,他们心中不是只有那些“出身、贫寒、偏见、猜疑、默守陈规”,别小看他们,别贬低自己,别纠结于前怕狼后怕虎,一定会有人为你出头。

不过,关于宋知府又要升迁了这事,皇上这回缩了。

皇上笑着拒绝。

且没看陆丞相,和宋福生上次知县变知府可不一样。

宋爱卿和陆丞相没关系,宋爱卿是朕的,朕要考虑考虑。

再等等。

而之前杨明远心潮澎湃想的那些也不白想,因为他憋不住心情好,皇上看出来就问了。

杨明远第一次不再害怕皇上,不再战战兢兢,只满是敬重实实惠惠的回答,将他想的和皇上说了几句。

皇上听完笑了,真的有被取悦到。

认为自己听到了最好听的“奉承话”。

相信朝廷,相信以丞相为首的那些官员是眼明心亮的。

这话比高呼朕万岁万岁万万岁都好听。

上行下效,是啊,上要是不行,下面怎么可能会行。

所以说,只要你是像宋知府那样的干将,朕就会让你相信,朕能越级提拔你。

……

就在宋福生晒黑两圈,黑瘦黑瘦的,正带着黄龙官员们,振臂一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