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656)

……

桥上,八家老太太在村里人的帮助下,搬家。

一台台推车装的满满的,运到村里。

而河对岸这里,汉子们正齐声吼着:“一二三,推!”

哐,半面墙倒了,砸起一地的灰烟。

扩大辣椒基地,种植秧苗,正式动工。

几百名汉子,推墙的,和泥抹砖预备要搭火墙的,一块块摞砖的,一个个背影刨地,震到虎口疼正在松土的。

任家村的一众人不知道,巧了,整个皇朝也是在这一日开战。

之前,檄文满天飞时。

临界吴王不承认新皇,也不提来跪先皇。

而是让他眼中依旧是那个懦弱的燕王弟弟给母妃送来。

燕王为何在几位王爷眼中是懦弱的弟弟?

在几个王爷眼里:

第一,当年父皇让燕王滚北面去,屁都没敢放就来了荒芜之地。

二,来了北方这么多年,那游牧蛮夷算个屁,竟还没收拾。任由那几个部落存在?

三,这些年,这几个王爷互相挑衅,唯独燕王死死守着荒芜之地。成也好,败也罢,不敢扩展。

而且竟爱干让他们嗤笑的事。

比如自个那荒芜之地都什么样了?还在冲大尾巴狼,竟放进去很多难民。

嗤笑燕王,想靠仁德就想得天下?幼稚。现在又拿着一个不知是不是被改写的破诏书,就说要遵遗照登基?

总之,这么多年积累的等等原因,致使吴王很嚣张,认为燕王的所有行为都非常可笑。

所以他回话,不但不承认你,还要给我母妃送来,否则……

曾经的燕王、如今的新皇,真就听了吴王的话,立马给吴王的母妃送去了。

一个戴着小锁头的木盒。

吴王打开锁,勃然大怒,吴王母妃的项上人头一颗。

第四百六十八章 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更)

就在吴王一掌将桌子震裂之时,他接连得到好几个消息。

“什么!”

他不承认的新皇,那个从前在他心里极其懦弱的燕王,已经抢先一步来攻打他了。

由大将军王,亲率大军,号称“讨逆平叛”,已经浩浩荡荡开奔而来,即将兵临城下。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原驰蜡象的北方雪原,新皇的训练已久的部队,像一条蜿蜒的大河奔流向前,先头已经走出几十里地,殿后的部队还在后面忘不掉尽头。

而新皇管辖的地域,像幽州城、镇江城等近二十几个边城,也不断地有队伍涌出,汇合,向南开拔,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山海关。

一批一批又一批的士兵,不间歇地被后方送了上来。

一张张年轻的脸,背着行囊,扛着新发到手的长矛,挎着佩刀列队站好。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这些士兵表情漠然,但内心暗潮涌动,大多数人都已然明白,古来征战几人回,从现在开始,就要踏上茫茫征程,等着自己的,要么凯旋荣归,拜将封侯,更大的可能是血染沙场,马革裹尸。

一句话,打不下江山,就不能回家。

至于逃?退缩?不敢想。

每只队伍中都有一支特殊的支队,就是俗称的督战队,冲锋时跟在他们后面,看谁胆怯,谁敢临阵脱逃,马上手起刀落,格杀勿论,绝不手软。

怎么都是死,冲上去还有一丝生的希望。

“杀,杀!”

……

户部的毛大人,正站在院子里。

老爷子望着晚冬凛蓝的长空,慨叹道:自己默默地为这场战争做了这许多年的准备工作,终于可以验证一下自己的设想,实现自己的抱负了。

魏大人找来时,看到的就是上司捻着胡须抬头望天的场景。

他是来请示第一批运粮队伍是否立即跟随大军出发,这个已经由尚书大人做了批示,现在只待毛侍郎一声令下。

“准!”

打仗,打的绝不只是前方将帅们的运筹帷幄和士兵们的浴血厮杀,更是打的后勤保障,拼的永远是王朝由上至下的动员速度和能力,各个官僚体系间的协调能力与运转效率,一言蔽之——综合国力。

随着毛大人的这一声准,各城池蓄势待发的运粮队伍也鱼贯而出,紧紧跟随着先前出发的作战队伍。

肩挑手推。

民夫们在随后的长长岁月中,就要靠着双手双脚,每日不停地跋山涉水,露宿风餐,行走在这场旷世大战的历史画卷中。

与此同时。

任家村的早上。

妇女们坐在一头头奶牛旁边,开始了挤奶的工作。

用自家刷洗干净的木桶接奶,没管组织要新桶,可给宋福喜他们省了很多力气。

妇女们拎着牛奶桶出门时还会打听几句:“你家三头接出几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