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古代搞基建(191)

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去准备春耕所需要的物品,朝堂的百官们开始准备着今年的民生计划,而边关,大秦的将士们已经顶着寒风开始了晨练。

农家出身的士大夫负责玉米红薯和土豆的留种事宜,经过玻璃大棚一整个冬天的培育,这几种粮种的数量已经非常可观,已经可以送往各个郡县去播种。

不管是玉米红薯还是土豆,它们的身上都带有一种味道,不像大米和面粉没有任何的味道,可以进行百搭,偶尔吃一次,会觉得这些东西非常的好吃,可是你要是长时间吃这个,就会产生一种呕吐的反胃厌恶感,这是身体本能的一种排斥反应。

不过难吃总比没得吃好,长年生活在饥一顿饱一顿的百姓们听说后一点也不嫌弃,纷纷去郡县领取粮种准备春天播种。

本来种了一辈子地的百姓们对于新品种本该保持一种观望的态度,不过由于这些东西已经在边关那种不毛之地经过事实检验,亩产800~900斤,他们这里地处大平原,土地肥沃,水源丰沛,再加上精心照料,产量不得达到千斤左右。

这样一来按照粮税,他们上交九成,留下的一成也比他们之前两年加起来留的还多。

北方的雪刚化冻不久,赵燕歌就让下面的郡县加大各自的把控力道,把郡下的县、镇、村重新统计一下,还有他们管辖范围内的流民们。

你说大秦实施的户籍制度,大街小巷为什么还会有流民?

无非就是土地兼并所带来的恶果。

底层的百姓不识字,而不管是户籍、田契还是地契等那都是需要写字的,比如有百姓售卖土地和房屋,有人在字据上面动动手脚,十两的钱给你写成十钱,不少底层的百姓们都被那些玩文字游戏的人给欺骗的倾家荡产。

家里面没有足够的钱给大秦交税,青壮年都被抓到北方边关修长城去了,而没有足够劳动力的老人和孩子没有地种,没有房住,就只能用沿街乞讨的方式这样生存下去。

古代的乞儿是真正的乞儿,被人称作“要饭的”,他们上门基本只要一口吃的,而不是后世那种只求钱的假乞丐。

只是底层的百姓们也穷啊,只能偶尔救济一下,却救济不了他们一世。

不过好在东讨一口,西讨一口,只要每天勤快点,还是能混上一顿饭的。

真正能让他们感到危机是冬天,他们没有屋子住,遮挡不了外面的风雪,身上衣衫单薄,一到冬季,被冻死的乞丐不计其数。

不过好在这个冬天他们也找到地方学着用泥巴搭了一个炕,又勤快的从林间捡了柴火囤积着,这个冬天有炕做后盾,尽管他们的肚子还很饿,却从冰冷的冬天支撑着存活了下来。

雪刚化,他们就踩着草鞋去外面寻找吃的,老的小的,每一个都衣衫褴褛,瘦的露出身上的皮包骨。

各个郡县的官员看到这样的他们,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就算给他们重新安排地种,他们也干不动啊。

“要是郡县也能办工厂就好了,这样一来,哪怕没有地种,那些人也饿不死了。”有郡守呢喃道。

身为父母官,他们对此情况感到非常心痛,却也想不出安置他们的妥帖办法。

赵燕歌看到下面送上来的报告,让那些郡守想办法把他们郡里的收入给平均一下,比如把那些为富不仁,却没闹出人命案的富人们给薅薅羊毛,用来给郡里增加创收,那些贫困家庭稍微救急一下,不需要帮助太过,确保他们能活下来就行。

至于那些被统计上来的乞丐们,赵燕歌没有让他们管,说是另有安排。

有的郡守提出在他们郡里能不能也开办一个机械工厂的提议,赵燕歌沉吟一下,给所有郡守回复道工厂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一定要盯着机械工厂,各个郡可以结合当地的地方特色来开办不同种类的工厂。

比如你管辖的那片区域水果种类多,可以办一个水果加工厂,善纺织的可以办一个纺织加工厂,如果实在没有特色,还有最基本的粮食加工厂,把粮仓里面的粮食变成现成的食物,然后运输到北方边关。

工厂为国企,地方负责制作,至于销售和贩卖等问题,则由中央派人去做。

这种行为算是为地方创收。

收到赵燕歌回复的郡守们纷纷心动,连忙下访去寻找自己管辖范围的地方特色,有些工厂需要专业人员,比如纺织加工厂,可有些却不需要,这样一来,他们郡那些还能活动却没有了太大力气的老人们就派上了用场,当然,还有半大已经懂事的孩子们。

这种攸关家庭生计创收的事情,不管是家长们,孩子们还是官员们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上一篇:锦绣山河 下一篇:沙雕拯救世界[快穿]